同理解決校園困境 教部責無旁貸

「全国教育局处长会议」日前登场,郑英耀部长带领教育部新团队首次向公众系统性展示其教育政策与理念,并与廿二个县市教育局长共同签署「校园开放」宣言书,强调要深化全国教育体系的协作与创新。但综观近年来中小学校园,除了优化课程与教学,以下几个课题已然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甚至危及台湾教育品质,更值得教育部严肃面对。

一、汰除不适任教师是否矫枉过正?淘汰不适任教师为社会共识,教育部除明确不适任教师态样,在原有教评会之外,又引进校事会议机制,调查委员全部外聘,排除校内教师与家长参与,期能杜绝所谓「师师相护」。此举固然是想提升处理效能,却也衍生不少副作用,导致教师动辄得咎,学校与教育同仁怨声载道,可谓是现阶段全国中小学最为棘手的课题。

新制上路后,投诉大幅增加,相关处理流程繁复,为处理少数不适任者,教育体系投入庞大资源。其中固然确有不适任者,亦不时传出有小案重办、整肃异己,甚至已出现滥诉案例。教育部应思考新机制是否有利于整体教育品质?是否需要适时调整?期待教育部确保学生受教权与教师专业自主权。

二、重建亲师互信,莫让友善校园沦为口号。教育部宣示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不过,多数学校与社区原本就互动良好,反倒是校园内的亲师生关系呈现日趋紧张的态势,值得正视。

当前校园生态早已发生剧变,学校除教育本务,也分担许多社会与家庭功能,但学校与教育同仁毕竟难以完全取代家庭与父母。虽然教育部已修正「学生奖惩准则」,明定「特殊管教措施」,当学生违规情节重大时,经审慎评估后可由家长带回管教或引入社政、司法资源;惟家长带回管教并无罚则,实际运作仍极有可能流于形式。教育部在宣示学校扩大对社区开放之际,更应同理学校处理特定个案时之无助,以更为明确有效的作为赋予家长管教义务、重建亲师互信,莫让友善校园沦为口号。

三、行政减量成效不彰,反成政绩提款机。落实行政减量系教育部重要政策,问题是何以现场无感?关键在于,学校有太多公婆,除了来自教育主管机关的公文与业务,中央各部会、地方各局处要求配合办理相关业务,也是学校日常,甚至连立法院的附带决议,都有可能假戏真做成为学校应配合事项,这正是教育部力推行政减量,各种行政业务却不减反增的关键。建议教育部展现教育担当,当学校办学后盾,维护教育主体性,勇敢拒绝来自各单位非关学校本务的业务要求。只有确保学校不成为政府机关与政治人物的施政提款机,行政减量才有可能水到渠成。

四、跨部会协作,让学校回归教育本质。教育议题的协作,除了中央与地方的合作,建构跨部会协调平台并强化执行力,显然更为要紧。以改善学校行政乏人问津为例,教育部多年前即同意提升组长加给,却因人事行政总处反对而迟迟未有进展;再以长年难以解决的教师退出校外交通导护、回归教学工作来说,更有待教育部与交通、警政部门展开协作,毕其功于一役。期待教育部倾听教师心声,同理校园困境,成为能解决问题、引领教育发展的专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