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新西兰齐兰迪亚自然保护区:从废弃水库变身鸟儿天堂

新华社惠灵顿5月31日电 通讯新西兰齐兰迪亚自然保护区:从废弃水库变身鸟儿天堂

新华社记者郭磊 卢怀谦

64岁的伊恩阿彻住在离新西兰首都惠灵顿齐兰迪亚自然保护区两公里的地方。他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有一窝卡卡鹦鹉在他家后院落户。“每天早晨,我都会听到一群卡卡鹦鹉在后院树上聒噪。如果哪天听不到它们的吵闹反倒是件奇怪的事。”作为保护区的专业鸟类观察员志愿者,他曾在这里工作14年。

由于人类大量捕杀,从20世纪初开始,新西兰主岛上就已难觅这种略显憨态又顽皮刁钻的鹦鹉踪影。20世纪末,卡卡鹦鹉上了新西兰政府的濒危物种名单。自2002年起,14只人工孵化的卡卡鹦鹉在齐兰迪亚被放归自然。短短20年,仅在齐兰迪亚自然保护区出生并标记的卡卡鹦鹉就已超过1000只。如今,在距惠灵顿200公里以外的地方也发现了带有保护区标签的鹦鹉安家落户。卡卡鹦鹉已摆脱“濒危”。

“卡卡鹦鹉数量种群的快速恢复是齐兰迪亚最成功的濒危鸟类挽救案例。”伊恩说。

上个世纪,齐兰迪亚一直是惠灵顿市民饮用水水库。1997年,因考虑到潜在的地震风险而被废弃。上世纪末,在多方努力下,齐兰迪亚周围竖起了长8.6公里、高2.2米的特制围栏力图将所有“入侵物种”拒之门外。

新西兰科学家长期研究发现,除人类捕杀因素外,当地濒危鸟类主要遭到老鼠鼬类和猫狗等的侵扰。根据这些动物可跳跃的高度极限和生理特点,科学家不仅为齐兰迪亚设计了2.2米高的围栏,围栏外的地下部分也做了特殊处理,有大约一米宽的“隐形壕沟”阻止鼬类打洞侵入。这样的设计把保护区打造成一个“大陆孤岛”,使之成为珍稀动植物的天然庇护所

在保护区内,新西兰科学家和志愿者们一起,为鸟类构筑大量人工巢穴,给包括卡卡鹦鹉在内的鸟类定点提供糖水坚果以补充它们的食物来源,并长期监控记录鸟儿们的生活起居。

伊恩以卡卡鹦鹉为例介绍说,在自然环境下,一对卡卡鹦鹉一次通常产3至6枚卵,由于孵化顺序不同,最先出壳的雏鸟通常能优先获得更多食物从而更易存活,这也意味着后面出壳的雏鸟会因食物不足而存活率较低。但在保护区内,卡卡鹦鹉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水,同时不受天敌侵扰,幼鸟存活率很高,自然种群数量恢复得很快。

据新西兰环境部介绍,齐兰迪亚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完全用围栏围起来的生态保护区,这里庇护着包括卡卡鹦鹉在内的约40种新西兰独有濒危动植物。

伊恩・阿彻如今已退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就是与老伴儿在齐兰迪亚步道中听鸟鸣,看风景。当然,他从不会忘记给这里的游客义务讲解员。说起这里的任何一种鸟儿,老人都如数家珍。他说,在齐兰迪亚225公顷保护区范围活跃着450多名志愿者和几十位科学家,大家共同守护着这个鸟类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