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蚵壳环保新用法 摇身一变成染料

近几年中秋节烤肉成了全民运动,南部盛产的带壳牡蛎(蚵模)更是烤肉赏月热门食材之一。不过,牡蛎养殖造就了南台湾沿海就业与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则是废弃蚵壳的后续处理,工研院为了增加蚵壳的附加价值,近来与业者携手让废弃蚵壳华丽变身环保染料,成为美丽的蚵蓝染方巾、实用的蚵壳循环器皿,打造蚵的循环美学

工研院智慧系统科技中心执行长朱俊勋表示,这几年台湾民众对循环经济的重视与执行力都有显著提升,而工研院在2030技术策略蓝图下,也将循环经济设定为「永续环境」应用领域下的技术发展重点之一。南部是台湾最重要的牡蛎养殖地,年产量超过2万吨,为了让废弃的蚵壳重获新生,发现可从数量庞大的蚵壳中提炼出碳酸钙,不仅可用于建筑纺织包材产业,还可用在药锭中常见的赋形剂化身医疗原料,让台湾在追求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兼顾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平衡。

在工研院的链结下,规划视觉辨识系统导入牡蛎原料场域,未来用AI人工智慧更有效率的挑选牡蛎,为缓解废壳闲置等循环再生高值化产业问题,也串接蚵壳高值循环的创新再生,再制成为环保蓝染染料。

合作厂商之一、南方设计工作室负责人江玉婷表示,一般蓝染虽为植物染料,但仍需要透过碱剂,才能将颜料渗入到布料中,而一般碱剂多为化学物质,对于大多需要手工染制的蓝染来说,较不适合长时间接触。由于牡蛎壳粉80%是天然碳酸钙,若能以废弃蚵壳磨成碳酸钙粉取代,将能开发出循环再生的环保染料,手工染制出一件件对环境更为友善的蚵蓝染织品。

为展示废弃蚵壳打造成永续循环运用的美学元素,工研院近来也在已转型文化园区嘉义监狱的「让旧监再生」活动中展出蚵壳再生循环如蓝染等相关作品,展出期间至9月20日止,欢迎前往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