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反而更恐慌?5點提醒 實現「身心自由」

2025年台湾将步入超高龄国家,人类平均寿命达到81岁,对于退休族群来说,人生下半场还有整整二十年可恣意挥洒,但也有不少人产生焦虑恐慌,该如何把从职场退休后的「第三人生」过得精彩、心态上顺利衔接?临床心理师建议,学习做5件事,就能将退休人生过得丰富有味。

图/freepik

一、与老朋友保持连结、认识新朋友

心理师柯书林认为,真正第三人生,比大家想像的辛苦,孩子成家后关系渐渐疏远,若有第三代,退休父母还可发挥功能帮忙带孩子,但也并非是唯一的寄托,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虚空状态,毕竟比起在职场上,无法呼风唤雨,心理调适、身体衰老都需要时间适应,若起初就刻画的太幸福,后续调适上会很辛苦。

他提出「菱形人生」概念,人生前半段从端点出发,然后越扩越开进入扩张期,进入到35、45、55岁到达顶峰,理论上后面是收尾,但因高龄化收尾时间拉长,甚至变为对等。橘世代有个奇妙心理现象,遇到老朋友,就会突然活力旺盛,聊聊往事,身体病痛或失智症都会瞬间消失。

越接近退休,心情上难免焦虑,他建议,超前部署维系跟社会连结很重要。即便60岁才认识新朋友,也还有20年的交情,因此跟老朋友保持连结、或认识新朋友,学习新事物,第三人生收尾时连结越丰富,越能让自己保持活力。

二、重新检视前半生,把回忆变作品

柯书林提到,回顾当年与朋友、家人间不愉快回忆,重新思考在生命即将结束前,与前半生在某程度上进行和解。其实会让生命后半生有不一样的体会,不只是原谅对方,而是也让自己好过,适度回顾年轻时存在的连结,可透过写日记、参加读书会、分享在社群平台上引发共鸣,或加入社群软体讨论聊天等都是很棒的方式。

他强调,有时候没人看就没动力持续,放上公开平台、当有人附和参与,内省的习惯就会得到强化,如此才会更有成就感,像柯书林也在年过半百后,尝试制播podcast「心理自聊师」,来贡献前半生所学。

三、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

临床心理师张钧皓认为,退休后会面临身份转换的过程,若退休前可先塑造退休蓝图,例如跟小孩、伴侣一起出游、进行投资、或报名课程等活动,关键是在现实生活中可实现的计划,打造对未来的掌控感,可借此降低对于身份转换后的焦虑。

四、重新定位角色和生活比重

张钧皓指出,阶段性改变让角色也不一样,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与生活比重,他举例,原本工作占据生活50%,家庭50%,但退休后,工作部分的50% 要如何被取代?的确需要时间,过程中会经历迷惘,但可透过学习喜欢的事物,例如为他人服务兼职当志工,从中创造和他人社交或联系的机会,维持与社会互动。

五、保持原有技能、开创崭新技能

一是身体的力量,例如运动健身,跟朋友相约打太极拳,张钧皓表示,身体活化后会进而影响心理,运动同时也会有社交机会;其次,心理层面上,有些长者选择重返校园念书;再者,社会层面则是跟朋友、亲戚间保持连结,身体、心理、社会三者缺一不可、互相影响。

│更多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