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大陆对台硬软之间需有缓冲
旺报社评
大陆自1979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示和平统一方针,迄今坚持不变,但2016年民进党重返执政后,两岸关系发展显然与「和平」背道而驰。如果心灵契合是大陆追求统一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应从上善若水的思维看待两岸关系的磕磕碰碰。
软硬交替 民众困惑
习近平主席4月会见马英九前总统时曾说,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应该常来常往,促进心灵契合。只是,民进党不但污名化「两岸一家亲」,甚至贬抑中华文化、夸大南岛文化,否定两岸同一民族。依《中华民国宪法》及增修条文规定,台湾地区、大陆地区都是中华民国固有疆域,两岸主权同属中国,这是白纸黑字写明的宪法事实。赖清德总统引「国籍说」认定两岸互不隶属,却忽略中华民国国籍与主权的存在,是国家统一前的状态,不影响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事实。
台湾中华民族认同感仍然牢固,但不能否认政治关系的鸿沟有扩大迹象。美丽岛电子报最新国政民调显示,民众对中共的好感度为11.3%,反感度74.3%;与2015年此项首次调查比较,当年民众对大陆的好感度约莫在10至15%,反感度则在55%至60%之间。将近10年,台湾人对中共的好感度大致持平,反感度则显有提升。
政大选研中心2月发布民调亦显示,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率为2.4%,创1992年以来新低;两种身分都认同的比率为32.0%;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率则为61.7%。
上述数据,虽非直面台湾民众如何看待一个中国,但仍有助于爬梳台湾主流民意与大陆的距离感,进而理解为何我国宪法明明是「一中宪法」,但即便是国民党人,有部分人也总是对「一个中国」避之惟恐不及。
不可讳言,大陆积极透过惠台政策拉近两岸距离,借此推动融合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透过军机绕台、实施军演展示军事力量,加上外交封锁、经济制裁、公布台独名单等措施对台施加压力,以表明捍卫统一的决心。
大陆在「软」的一手,彰显和平发展的愿景和两岸一家亲的情感血脉,在「硬」的一面诉诸民族大义和主权完整,表明不排除使用武力,软硬策略交替使用,却导致民众的困惑,对大陆疏离、恐惧的问题反而更凸显。
上善若水 化硬为软
至少目前,大陆决策阶层并无对台动武之意,仍希望以融合发展与心灵契合方式实现和平统一目标。那么,面对台湾民意的疏离与恐惧感,在「硬的更硬」与「软的更软」之间,有必要提出「化硬为软」的对台话语体系做为缓冲。
毕竟,「统一」对大陆而言是主动词,对台湾来说则是被动词,听到统一往往会心生「被统一」的印象;既然是「被」,难免心存疑惧,因而让「抗中保台」在台湾存在相当程度的选票市场,这点在2020乃至2024的总统大选都可获得印证。
因此,如何让台湾民众了解促统并非逼统,而是推动两岸融为一体,不需要视统一为威胁,无疑是避免两岸兵戎相见、推动和平统一必须面对的最大课题。
不可讳言,赖清德以总统身分多次提出「两国互不隶属」,突出「两国」关系,因而被认定为「新两国论」,梁文杰以陆委会副主委身分指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跟「台湾地区跟大陆地区互不隶属」是一样的,差异只在于「称国名,还是要称地区」,不免令人质疑是以「两区论」包装「两国论」。这样确实只会让民共关系继续恶性循环,自我实现「武统」的最不幸命运。
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两岸现况,中国哲学鼻祖老子「上善若水」的思维,可以提供「化硬为软」的政策脉络。具体而言,大陆对台「反独促统」,反独是手段,统一才是目标,手段不能妨碍目标。反独要硬,促统须软,硬软之间需要一个能产生缓冲作用的对台话语体系,只要做到胸怀深沉善于包容,心灵契合终将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