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志三征「濑户内」 「竹」让小豆岛两村居民成好友

右起王文志、「台北驻日经济文化代表处朱文清、「种子船」创作林舜龙。(摄影蔡绍坚,下同。)

记者蔡绍坚/小豆报导

日本濑户国际艺术祭」自2010年举办至今已是第三届,记者特别在开幕前到达当地采访艺术家,并在内海最大的岛屿「小豆岛」上巧遇来自台湾的艺术家王文志。原来王文志从第一届就已经参展,而且连续三届都在小豆岛的同块地点做展出,不只在艺术祭游客心目中留下印象,更和当地的村民们培养出深厚感情。

▼「橄榄之梦」旁的小食堂饭团汉堡风味绝佳。

记者在香川县政府官员的带领下来到小豆岛参观本届艺术节的新展品「橄榄之梦」。到达「橄榄之梦」的展出点时已接近中午,当地官员先带领记者到附近的便当店用餐,不过因为「橄榄之梦」非常壮观,所以远远的就可以一览无遗,仔细观察,橄榄之梦位于山谷之间,被梯田紧紧环绕,一旁还有小溪流过,颇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橄榄之梦」以竹建成,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进入便当店用餐后,才发现店内别有洞天,原来里面还设有一个露台,可一边坐着用餐,一边远眺「橄榄之梦」。用餐到一半,记者突然听到几句熟悉的「台语」,当下十分狐疑,因为来到香川县后还没遇过半个台湾人;循着声音的来处察看,一位长发及肩的粗旷男子和朋友们坐在角落,一言一语皆是使用台语,原来就是「橄榄之梦」的创作者「王文志」。

▼食堂的料理为王文志及建造「橄榄之梦」的村民、义工们提供劳动的体力

出生嘉义的艺术家王文志连续三次受邀参与三年一办的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并且三届都在小豆岛的同一处梯田旁创作,王文志告诉记者,连续三届六年都要在同一块地方做创作很不容易,但是也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就拿便当店来说好了,2010年我刚来这边创作的时候,便当店还在整修,当时老板常会在下午帮我们送午餐;今年再来的时候,老板特别来告诉我,因为前两次的展品,让便当店的生意成长许多。」。

▼当地的建筑多是木造平房,可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感。

王文志第一次在小豆岛的作品为「小豆岛之家」采用当地生产的竹材作为原料,使用大约5000根的竹子,并且请到小豆岛中山村和肥土山的村民来帮忙。

本届的作品想法和「小豆岛之家」非常类似,但外观改以小豆岛盛产的「橄榄」作为主题,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微妙的变化,王文志笑着说,本来中山村跟肥土山的村民不太来往的,但因为艺术祭的创作,促成两村合作砍伐、搬运竹子,无意之间培养出深厚的情感,最后更在「橄榄之梦」里面促膝长谈,成为好朋友,「我也因为多次来到小豆岛创作,跟当地的町长、居民们建立起情感;记得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我还自己去山里面砍竹子,今年再来到这里,村民们知道我要来,都已经先帮我把竹子准备好,马上就能开始建造。」。

竹制步道和地标牌引领着游客们前往「橄榄之梦」。

喜爱竹子的王文志,三次都用在地竹当材料,并善用编织、拼接,将一片片、一支支的竹子凝聚成巨大的量体,谈到创作理念,王文志语气诚恳的说,「我希望村民们能够跟我一起创作,共同享用集体劳作的果实,并且完成以后,作品本身也是一个集会所,可以供居民和游客休息、冥想联谊、表演、联络情感。」。

连续参与三届艺术祭,王文志感触很深,他悠悠的回忆起来,并说到,第一届的时候,他就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濑户内海诸岛的的年轻人很少,大部分见到的村民都是老人家,人口外流非常严重,「但是在第二届、第三届的之后,年轻人明显开始增加,不管是来旅行的游客、来帮忙的义工、来开民宿餐饮创业者,整个濑户内海好像重新被活化了!」。

2016濑户内国际艺术祭 举办时间

春:3月20日 — 4月17日夏:7月18日 — 9月4日秋:10月8日 — 11月6日

▼「橄榄之梦」中间的凹洞与梯田的概念相符,也可提供游客、村民一个歇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