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斗、抄家、打人行动渐沉寂

福建泉州青少年传唱经典红色革命歌曲。(中新社资料照片)

学生们被送往农村学校安静了下来,当年的红卫兵组织大多自然消失,革命小将武斗抄家打人行动沉寂了。因阶级成分不好被遣返回乡的老人们有的陆续返回北京

老师双眼半闭,目光越过同学们头顶,望着前方,用他那带着浓重的四川乡音,抑扬顿挫地娓娓道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朗读结束了,同学们仍在发呆,似乎一时没反应过来。

「后面那个举手的女同学,你说说看。」

京峡扭过头,看见坐在最后一排的林楠正起身站起来。「是李白的《将进酒》。」她回答得从容不迫。「正是!你答得对。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历代文学家诗人曾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你们应该去读,去欣赏。」

考试可以交头接耳

「好,接下来我们打开课本,讲课文。今天要讲的内容是……」

这时,京峡只看见汪老师的嘴在动,至于他在说什么,已经听不进去,她的大脑开始走神。

在接下来的一周语文课里,汪老师总会在课堂上穿插讲一段古文、古诗,介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京峡本来就喜欢语文,汪老师的到来点燃了她埋没了几年的求知欲。

体育课通常安排在下午。班上几乎所有同学都喜欢上体育课,因为它的确是丰富多彩。有军事训练:扔手榴弹、趴在地上练习匍匐前进,还有诸多体育项目:跳高、跳远、单双杠、跳木箱、扔铅球、排球、篮球等等。毛泽东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用红色油漆刷在学校操场的北围墙上。

一一○中学音乐教室远没有空军大院育红小学的气派,教室前面只摆放了一架脚踏风琴。音乐老师是一位三十多岁、长得不起眼的男教师,他上课时多是伴随着弹风琴教学生一些革命歌曲。昨天是党的生日,因此今天学唱历史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老师告诉大家,这首歌是一九四三年由人民音乐家曹火星创作的。「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看着音乐老师唱歌时摇头晃脑的样子,京峡忽然想起那个打扫厕所张老师。尽管她每天都穿着一件肥大的蓝色上衣,但仍掩盖不住娇小匀称的身材。她那秀美的脸上带有典型南方人的特征,白皙的皮肤,杏仁眼,小巧玲珑的嘴唇。她走路时总是低着头,眼睛往下看。

小笛告诉过京峡,她听邻居家女孩讲,张老师也住在百万庄文革前,她是一一○中学的音乐老师,能歌善舞,不但会弹钢琴,还能拉小提琴,这个女孩曾跟她学过一段时间小提琴。张老师喜欢欧洲古典音乐,一次她和同学们聊天时说:「宁可到维也纳当乞丐,也不愿在这里做音乐老师。」文革爆发后,被一个学生把这句话揭发了出来。于是天天挨批斗,后来被安排去扫厕所,不能再做音乐老师。

七月上旬,学校开始期末考试。根据毛泽东「考试可以交头接耳,甚至冒名顶替。冒名顶替的也不过是照人家的抄一遍,我不会,你写了,我抄一遍,也可以有些心得」的指示,考试一律实行开卷,做题时大家可以看书,也可以相互商量。全班同学考试成绩都很好。

奶奶回到北京

从一九六六年七月开始,废除了新中国在一九五二年建立起来的统一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全国高校停止招生。教师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

一九六八年,红卫兵运动已持续两年多。尽管毛泽东呼吁「复课闹革命」,但震荡和混乱仍然无法制止。到了毕业期的几百万学生难以分配工作,待在城里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文章《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城镇的一些居民和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事迹,并在右上角《毛主席语录》一栏里,发表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各地开展,一九六八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即六六、六七、六八三届学生几乎全部前往农村。后来他们被称之为「老三届」。

学生们被送往农村,学校安静了下来,当年的红卫兵组织大多自然消失,革命小将武斗、抄家、打人的行动沉寂了。因阶级成分不好被遣返回乡的老人们有的陆续返回北京。

一九七○年七月初,京峡奶奶回到北京,全家也从此搬出空军大院回到百万庄的家。京梅离开育红小学,到家门口的展览路一小上学。京红仍在空军大院的幼儿园全托,只有星期六才接回家。

京峡有近三年时间没见到奶奶,她老了瘦了,不过看上去还算是健康。奶奶有时讲起在老家的事情,让京峡感到幸运的是,奶奶在家乡并没有受到欺负。那是一个偏僻、寂静的村庄,解放前奶奶家虽是地主,但对长工一向仁义大方。因此,当奶奶被遣送回老家时,村里的人仍像过去那样尊重她,尽量安排她做轻松的农活。在镇上工作的叔叔也经常回去看望奶奶。

奶奶的到来,给家里带来了欢乐和温暖。她把买菜、做饭担当了起来,京峡和京梅终于又找回了家的感觉。

自从奶奶来后,凤新也成了京峡家的常客。她就像到自己家一样,经常是一进门就张罗着帮奶奶干活。看见奶奶正在扫地,便抢过奶奶手中的扫帚,看见窗户脏了,便问奶奶是不是需要擦窗户。奶奶喜欢凤新,夸她勤劳能干,眼里有活

「奶奶,您做的大米粥比我家的淀粉粥好吃多了!」这天晚餐,奶奶做了猪肉白菜馅包子和米粥,留凤新吃饭,她足足喝了三碗粥。

「别尽只喝粥,再吃个包子。」奶奶说着,用筷子夹起一个包子递到凤新手上。

「这是第四个了。」凤新笑道。

「多吃,要吃饱。凤新,什么是淀粉粥?」奶奶问。「就是用淀粉加上水熬成的粥。很顶饿的。」

「那能好吃呀?」京峡问。(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