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执笔断江流-—这一代知识青年的省思

天保

这篇文章,是我二十五年前,二十一岁时担任学校校刊总编辑的作品。

如今反思当代台湾社会问题依然没变,年轻世代普遍失落人生奋斗的方向

祈愿这一代知识青年真正认识自己!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要自己能找到安身立命的人生方向,做值得世人传颂的事!改变自己就有可能改变全世界!

楔子

假如我能试着接受既定模式传统制度,假如我能试着假装懵懂、无知、毫不在意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或许会好过些,我的心灵或许就不会如此痛苦。

但是,我却不能忘掉有千万个声音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是--冷漠、现实、没有理想、弃绝灵智的一代。

我知道,此时此刻的我不该再沉默下去。

今日的种种,不是我们这一代的错,而是整个时代的病。我们这一代所应该学习的是如何深自警惕,认真努力,不做下一代的罪人。

书!可以重念,可是,一生之中最珍贵的学生时光却是永远不会再回来。

让我们共同学习对时代的透视与批判,和对人类理想的关爱与坚持。

正文: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从时间的架构上来看,是生活在二十世纪八0年代末期的大时代里,而从空间的架构上来看,则是生活在太平洋上的台湾。

事实上,当前我们这一代青年,是刚好生活在一个非常尴尬的时代转变期!

我们这一代正身处在一个科学与技术支配着社会与生活的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单向发展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

我们这一代是成长在一个国家尚未统一的阶段,反共复国的长期目标造成了独特的政治情况与社会风气。

我们这一代正生活在一个急速现代化的社会,新旧两类文化内涵观念价值、态度、行为纷然杂陈

我们这一代正生活在一个资源有限而人口稠密的地方,就业与创业都具有高度的竞争性与限制性。

我们这一代正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三重环结里,「把书读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最高价值。

我们这一代正经历着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期,这是人生历程中自我概念与自我价值最易产生剧变的时期。

从以上种种因素中,我们很容易了解到目前我们这一代所生活的大环境

这个大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因而在我们这一代青年生活中所引起的问题,自然也有其独特性。

这就正是我所以害怕我们这一代会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成为牺牲品。

上一代的青年在战乱中长大,生活不是受到颠沛流离之祸,就是挨异族统治之害;饥饿、疾病、死亡、失学、失业的种种威胁,层出不穷,造成他们童年以至于青春期的生活中,只有痛苦而缺少欢乐的经验。

而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在物质生活富裕中成长。照理来说,我们这一代应该是幸福的。

然而,我们真正幸福吗?

温室内栽培的花:

成长是可欲的,甚至是神圣的,而不能轻易拒绝。因此,问题不在于简单的说是「要成长」还是「不要成长」,而是在于要接受怎样的成长,要拒绝怎样的成长。

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父母、师长、甚至社会早就为我们清楚勾勒出应循的路径,祇要我们按着一定轨道运行,未来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美好

小时候,在家里,妈妈说的话是每个孩子生活的规范,她告诉我们「要乖乖听话」、「要好好读书」--诸如此类「应该如何如何」和「不应该如何如何」在我们小小的心灵里就根深蒂固的深入权威式的模型里。

长大一点进入学校后,老师所说的话又逐渐取代妈妈成为个人新价值的判断标准,从此以后,我们就禁锢在同一形式的框框中,思想和心灵已被扼杀,因为事实也告诉我们:「逆来顺受才是上策」。

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学校生活中,无疑的是以军事训练为模拟的对象。统一的制服、皮鞋、齐一的短发、共同的要求就是念书。我很难指出,经过十二年统一化、团体化的青年,对其个性、人格会产生何种影响。

但我可以大胆的说--这是训练,不是教育

长久以来,大家都误把教育当作训练,把学校办成是训练营,结果训练的目的未必达成,而教育的目标反而日益模糊。

而什么是训练呢?训练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不容许有不同的动作,训练是要使一批不同的人在作息上、行为上、甚至在思想上达到整齐划一,其目的在于发展群性。而教育的目的则是在于群性发扬之外,尤其注重个性的发展。训练是短期的、是现实的,教育是长期的、百年的。我真的不知道现今的教育制度能让学生的眼光超越现实的需要,放眼未来价值。我怀疑!!

前人步伐只能供作我们的参考,而不能做我们的标准。前人的思想只能做我们的借镜,而不能做我们的负担。固然,现今教育制度僵化的根源是来自我们固有的文化背景与社会传统,但是这一道象牙塔围墙却因而使青年学生普遍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各种遭遇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而这,又是谁的错呢?

所有的学生终必跨越那道围墙离开家庭、离开学校而踏入社会。所以如此只是把问题延后了而已。但如此的延后却使许多人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在牢固不拔的封建观念制约下,对实际的人生产生不健康的幻想,如此,等到踏入社会,才知一切,势必撞得头破血流、重新学起。

校园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的一部份,有怎样的教育政策,就有怎样的校园文化。我们期待在连锁复杂的问题中能有一个解答。

从横的方面来看:近三十年来,由于经济繁荣,生活改善,上一代在自顾有暇之余,给我们最好的衣食,送我们上最好的学校;保护关爱,无微不至。

从纵的方面来看,学校把我们这一代培植成温室内的花朵,学校把我们这一代训练成象牙塔中的机器人。的确,如此一来,天地间,风霜的侵袭固然是隔离了,可是大自然中阳光雨露的滋润也被剥夺了。

我们不要再让自己在无菌室里长大,外面有更辽阔的天地让我们遨游,有更大的荒原待我们开拓。只是要看,我们这一代青年有没有忍受风吹雨打的勇气。

脱序文化的传人

在文化绵延的过程中,每一代都是文化的传人。只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和前辈不同;前辈人传的是秩序文化,而我们这一代却是脱序文化的传人。

虽然,我们这一代是生长在一个困惑的时代,一个艰难的时代,双重的悲剧正是我们历史背景的特性。但极不寻常的,我们这一代却生长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瘟疫与饥荒的环境中,我们享受了中国近百年最长的和平时代,最为繁荣的物质生活。但是----

在过去的中国,由于社会变迁缓慢,时势又容许闭关自守,文化的单纯度较高;一切支配人的行为标准、社会规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几乎都定型,而且长期不变,构成一种人人共学共识共行的秩序文化。在那样的社会里,不但个人在社会化的轨道上,自幼踩着长辈的脚印,循序前进,就可以学习到应付生活的基本行为模式,甚至可以说是前后二代的社会化历程都是相同的。

而这一百五十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在欧风美雨狂飙和中国内部的动荡中,的确在文化传递过程中,有「钩挂环连」严重脱序的情况。

在传统和现代社会、文化的断层中,我们这一代的确很难在乱流把握着方向,更难从纷乱杂陈的标准中选择出路。

我们这一代青年已和上一代失去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沟通传递,这样的结果使文化脱序更为严重。但是,我们坚信新的文化雏型

如果生于斯、长于斯,是我们这一代的唯一空间感,那的确带了几分惆怅,但也可以说是十分幸运的,由于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因而过去的空间感,补充了今日空间感的缺陷,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依恃着过去或凭仗着未来而昂然地去面对世界,中间所独缺的,祇是暂时的不衔接而已!然而,我们却正好成长在这「暂时」之中,因此,一种因历史文化悲剧与安逸现状之对比的冲击,和另一种因生活在「暂时」之中所产生的独特感觉,构成了今日我们这一代时空的主流。

也许,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不免要感叹说:身为中国是十足的骄傲,而身为今世的中国却多少带了几分感伤,但是身在今日在台湾成长的中国人就一言难尽了。

尾声:

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一贯努力的目标一旦被证明全无价值时,心灵会发生怎样的激变?

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一向所肯定的真理皆归于虚伪时,能攀抓的芦苇何在?

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所赖以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意志、一切能让我们积极活下去的原动力,一旦全被击碎时,朋友们,您所拥抱的将不只是痛哭而已。

事实上,我们这一代所表现的一切,是代表了我们整个社会的型态

他们总说我们这一代是:疏离、麻木、失去方向、没有远景的一切。其实我们只是对自己的理想、抱负、热忱与希望总是想得太多,说得较少而做的更少,这也许正是我们痛苦的最大原因。

由于现今校园刊物地内容普遍呈现一致性与软调性,我有话要说!!其实写这些文章是幸福的,表示我们被保护得很好,使我们的心智仍停留在「强说愁」的阶段,但反过来说:由于我们的环境过度保护和封闭,才使得产生十分明显的思想贫乏症候群。因此我才决定予以批判,期对校园产生振聋发瞆的作用。

因此,我主张给我们这一代!

一个独立思考、自由开放的环境,让我们能摆脱现实权威的束缚,而能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强的理性面对自己的命运。

如果把以上综合起来看,我可以说我们这一代青年有一种普遍失落的感觉。而失落的是一种明确的努力目标;失落了人生奋斗的方向。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前途都没有决断力,您如何要求他成为一个有担当、能怀疑思辨、不平则鸣、风骨嶙峋的时代青年?

这一代青年们,您愿意做这种人吗?

我绝不主张「对立」而是期望「和而不同」。

激动的河流,永不堵塞,常保活水泉源的河流,永不干凅。青年们!不要丧失对自己、对天地的那份关怀,年轻的生命,正是一把发光发热的火炬。

这一代!!

●作者李天保,台北,政大硕士,曾任记者等职,现为文创工作者。ET论坛欢迎网友更多讨论与声音,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