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法庭遇挑战!最新民调:四成三「不接受」国会改革案释宪结果

台湾民意基金会提供

台湾民意基金会提供

针对国会改革案,大法官上个月做出绝大多数主张违宪的判决,台湾民意基金会今天(18日)公布民调,有三成一民众可接受宪法法庭对于该释宪案的判决,高达四成三不接受。显示多数民意不接受宪法法庭「国会改革立法」释宪判决,司法院宪法法庭权威正遭遇多数民意的挑战。

司法院宪法法庭10月25日,针对「国会改革立法释宪案」,做出「部分合宪,部分违宪,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国会改革主张都被宣告违宪」的判决。台湾民意基金会今天发表「国人对国会改革立法释宪结果的态度」即时民调,询问民众「接不接受大法官这样的判决?」

结果显示,有12.6%的民众非常接受,18.5%还算接受,23%不太接受,20%一点也不接受,13.4%没意见,12.5%不知道、拒答。换句话说,最新民意显示,20岁以上台湾人中,三成一可接受宪法法庭「立院职权修法」释宪判决,四成三不接受。不接受者比能接受者多 12 个百分点。

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指出,这项发现传达一个重要讯息,那就是,司法院宪法法庭权威正遭遇多数民意的挑战,未能立即定纷止争,化解朝野政治冲突。

他说,这类似2017年同性婚姻释宪案出炉后的社会气氛,但因这次释宪涉及高度政治争议性问题,后续纷争将更强烈,更层出不穷。

究竟是谁能接受或不能接受宪法法庭这项释宪判决?游盈隆进一步分析,首先,从年龄层看,除了20-24岁有五成二接受,二成六不接受,亦即多数接受外,其他25岁以上多数都不接受。

从教育程度来看,每一种教育程度类别,都呈现多数不接受的现象;从职业背景看,除了军公教人员、学生和农民外,其他职业类别包括自营商/企业主、高阶白领人员、基层白领人员、劳工、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和无业/待业者,都呈现多数不接受宪法法庭这次的释宪判决。

从政党支持倾向看,民进党支持者,四成九接受,三成不接受;国民党支持者,二成一接受,六成一不接受;民众党支持者,二成三接受,六成三不接受;中性选民,二成一接受,三成五不接受,四成四没意见、不知道。

从6都16县市角度看,每一个地区都呈现不接受者多于接受者。其中台北市,三成三接受,四成七不接受;新北市,三成接受,四成六不接受;桃园市,三成七接受,三成九不接受;台中市,三成二接受,四成二不接受。

就连民进党执政的台南市,也仅三成接受,四成八不接受;高雄市,三成一接受,四成一不接受;其他 16 县市平均有三成接受,四成二不接受。

游盈隆表示,整体来讲,台湾社会对 10 月 25 日司法院宪法法庭「立院职权修法释宪」判决结果的反应,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从这次大法官释宪判决的整体社会反应看,普遍反应不佳,多数不能接受,只有若干群体如20-24岁社会新鲜人、民进党支持者、军公教人员、学生及农民呈现较多数能接受的状况。除此之外,不分性别、年龄、教育、省籍族群、职业背景、行政区域,都呈现多数不接受这次释宪判决。

第二,社会多数不接受这次释宪判决理由不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不接受「部分合宪,部分不合宪」,另一种是不接受「绝大多数国会改革主张都被宣告违宪」。

前者主要来自绿营支持者,后者主要来自蓝营支持者。前者倾向认为蓝白联手推动立院职权修法,从过程到结果「全部违宪」,后者倾向认为「绝大多数国会改革主张都合宪」。这就是为什么民进党支持者中有三成不接受这次释宪判决,台南市与高雄市也多数不接受的原因。

第三,比较台湾社会对过去七年司法院大法官所做出全国瞩目的三大释宪案判决的反应,包括「2017 同性婚姻释宪案」、「2024 死刑释宪案」、「2024 立院职权修法释宪案」,其中社会接受度最高的是「死刑释宪」四成七、其次是「同性婚姻释宪案」四成三,第三是「立院职权修法释宪案」三成一。

游盈隆认为,由此可见,司法院大法官释宪对社会性案件,即便是高度争议的同性婚姻或废死,较具有说服力与权威性,但对高度争议的政治性案件的释宪则较缺乏权威性与说服力。

此次调查由游盈隆负责问卷设计,委托山水民意研究公司执行,访问期间为11月11-13日,对象以全国为范围的20岁以上成年人,采市话70%,手机30%抽样调查,有效样本1017人,抽样误差在95%信心水准下约正负3.0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