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教育重在行为引领
12月17日,安徽蚌埠一小学老师对学生进行跪拜式孝道教育。赵老师称,接到一位家长电话,说孩子在家不听话。于是,第二天上午,赵老师在大课间对学生们进行了感恩教育。赵老师表示,刚开始让学生跪下来的时候,学生有点不乐意,经过赵老师的解释,孩子们才接受,立即和老师面对面跪拜父母。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也是各种优良品德形成的前提。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价值理念等发生了巨变,孝道教育正慢慢失去应有的地位。
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对传承孝道文化、塑造学生品格有积极作用。一方面,孝道教育是促进家庭和睦的一剂良药。“家有不孝子,常出祸害事。”可以说,孝直接影响着家庭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孝道教育是培育完整人格的坚实基础。孝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奉养”“尊亲”,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感恩、博爱思想。
但是,在笔者看来,孝道教育重在引领,而不是“作秀式”的表演。开展孝心教育,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古人说:“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父母孝顺上一辈人,尽人子之责,为孩子做好榜样,儿女自然能继承良好的家风。
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孝”正是家长造成的。如《大学》所言:“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吃饭时,父母先给自己的父母夹菜,孩子看到后就会学着给爷爷奶奶夹菜,当孩子明白了父母为什么要给爷爷奶奶夹菜以后,也会自觉地给父母夹菜,孩子的孝道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培养。可见,孝道教育是可以在父母与孩子交往中渗透的。
孝道教育,本质上是对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塑造。“跪拜式”教育是在集体规范的隐形压迫下进行的,学生只是被迫卷入其中,是一种非理性行为,而非自觉行为。
实际上,落实孝道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行动”,从小抓起,从细节抓起,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孝心引导。学校要经常给学生布置孝心作业,借助日常小事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同时辅以家长的示范作用,孩子的“孝心”定会转化为“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