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科医师当KOL做卫教 黄𪻐宁因疫情资讯焦虑

小儿科医师黄𪻐宁斜杠KOL,为更新疫情相关卫教资讯,每两天收20篇文章,至今已2年多,日前他应邀录制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厅」,分享如何领悟医疗知识的给予不该制造恐慌。(图/ 中央社)

小儿科医师黄𪻐宁写部落格开启斜杠人生,用不同媒介平台做卫教,「哪里有需求就从那个管道沟通」,KOL身分碰上疫情让他资讯焦虑。黄𪻐宁录制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厅」,分享如何领悟医疗知识的给予不该制造恐慌。

黄𪻐宁的父亲黄富源是前卫生署副署长,2020年获医疗奉献奖,至今仍在台大医学院任教,是小儿科界祖师级人物,旁人一度认为他子承父业,黄𪻐宁却在不断的探索与跨界中,才慢慢走出自己的白袍人生。

「哪个男生不想当怪医黑杰克?」黄𪻐宁选科别时,第一个尝试的其实是「外科」。2岁就被诊断出是气喘儿的他,饱受过敏性鼻炎困扰,当实习医师常熬夜又吃垃圾食物舒压,在开刀房症状大爆发,「鼻涕从口罩里满出来」。

无菌台上主治医师正准备为病人开肠剖肚,消毒完一擡头却看见对面的实习医师鼻涕垂挂口罩边缘,那一次,对黄𪻐宁而言,是很不好的经验。后来他还去过解剖科、放射科,与照护长辈的相关科别,但绕了一圈,黄𪻐宁最后还是选择儿科,「至少医师和家长是站在同艘船上,就算辛苦或不被理解,我比较能说服自己」。

小儿科是一间医院最不赚钱却劳力密集的科别,除了处理小病人的症状和情绪,同时也得面对家长的焦虑,「孩子不会自己说话,你必须听爸爸妈妈讲,花在沟通的时间比较长,一个门诊能看的病人也不会太多」。

但在急诊的客观环境里,慢条斯理的解说是不被允许的,「没有立即危险,就替病患预约明天门诊,1天看80人是常有的事」。压缩时间让黄𪻐宁心有愧疚,「只能拿医院的卫教单张给他们回家看,后来发现那些内容并不符合我的需求」。

黄𪻐宁干脆写自己的「卫教单」,花钱送印又动手剪裁。这A4大小纸张上的内容,为他开启跨界之旅,「我不记得第一篇文章写呕吐还是发烧,反正文字都有了,就开部落格丢上网」。2009年黄𪻐宁获选第五届华文部落格大奖,之后开始出版亲子系列丛书,但他却是在接获病人投诉后,内心才变得更坚强。

一名小病人在急诊时照出有肺炎迹象,黄𪻐宁请孩子的妈妈办住院观察,但隔天他烧退、精神也恢复,为缓解现场紧张气氛,黄𪻐宁一派轻松地告知他们,没事可以回家了,「你不是说肺炎很严重吗?孩子生病我哭了一晚上,隔天你就叫我离开!」妈妈的反应让黄𪻐宁错愕。

「那时候我还年轻没有小孩,只把情况当疾病治疗,没把状况视为整个家庭的问题。」另一件让黄𪻐宁感到挫折的,是在2011年代班主持「健康2.0」节目时,用指责性的话语处理戒烟卫教,「我找董氏基金会的专家来,与他一搭一唱,建议调涨烟捐价格,把现场有抽烟的来宾当负面教材,骂得狗血淋头」。

节目录完制作人一脸铁青表示「主轴歪掉了」,黄𪻐宁还自鸣得意承认自己是故意的,「10年后我才更能体谅,戒不掉烟的人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理由,卫教的出发点不该基于恐吓」。

这些挫折成为养分,让黄𪻐宁在肺炎疫情袭卷,资讯纷杂混乱时,爬梳出自己的一套吸收与给予知识的方式。他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改变有5个阶段,从对议题完全不了解的无知期、懵懵懂懂的接收期、建设好心理的准备期,接着做出第一步的决定期,最后变成生活常态的结果期,「这5个阶段是渐进的,譬如戴口罩,你一开始不觉得这会造成影响,后来听说可以预防被传染,怀疑这件事是真的吗?经过药局买了盒口罩,刚开始虽然戴没2天又拿掉,随着疫情变成习惯」。

若在无知期或懵懂期,接触到恐吓式的威胁,如「不戴口罩你就死定了!」黄𪻐宁直言,「 当下你做出的决定通常不会是好的」。有研究指出,这类恐吓式的言论 在第4个阶段是最有效,「它的存在价值,是在你已经了解的后半段,成为临门一脚,让你做出决定,可是前半段从未知到已知过程,却很少人着墨,我把自己定位在前半段」。黄𪻐宁希望给予的是知识与理解,让民众能冷静思考。

大众必须花点时间沉淀,把自己从未知调整成已知,就不会被大脑杏仁核带着走。「如果你看到网路上或任何群组传来的消息,当这个文字或影片勾起你的愤怒与害怕时,你更要先把它推开。」在还未获得健全知识的前提下,黄𪻐宁提醒可做一个很简单的判别,「会让你心跳加速的内容,不要立刻做决定」。

「在极度恐惧情绪中,特别容易相信他人,当耸动性的文字挂上代表权威的头衔,这完全能发挥让群众炸锅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在网路比专业大声的时代,黄𪻐宁坚持要跟着民众走,「我想扮演大家信任的医生朋友」。

这个目标近2年却成为黄𪻐宁始终难跨越的坎,「2020年寒假,我带妻小去日本玩,看到疫情扩散到其他国家的消息,当下就设定Google关键词,让它把相关的学术文章送到信箱里」。

从那天开始,黄𪻐宁每2天收到20篇文章,至今已2年多,「这段时间我有点资讯焦虑,没重新review一下就会怕错过新研究,所以过得很慌」。

黄𪻐宁认为,现在社会变迁太快,以前医生如果想卫教写书就好了,现在阅读人口越来越少,写书只能满足一小部分的人,「我只好开始做YouTuber,可是后来很多人认为看影片太伤眼睛,Podcast于是复活了」。对黄𪻐宁而言,哪里有人的需求,他就会从那个管道去沟通,虽然平台变多了,但是最后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身为过敏儿,黄𪻐宁从小几乎与零食绝缘,直到沾上「百吉棒棒冰」破功,当医生时更是洋芋片配珍奶减压,猜一猜腰围突破几吋,才让他终于受不了「停下来」?在整个医界大丛林里面,小儿科是怎么样的存在?选科别的过程又经历哪些遭遇?小儿科医师的「职业伤害」竟是被「排泄物」攻击、感染最新的病毒,还有?

这些内容将在10日「空中小客厅」分为之一(https://reurl.cc/q53ORE)、之二(https://reurl.cc/j1OkAZ)播出,或可上中央社YouTube观看全影音专访之一(https://youtu.be/G392IGG1x8Q)、之二(https://youtu.be/7ijjErXlWB0)。

「空中小客厅」自3月起,1个月推出1集「我们的魔幻世代」系列专题,就不同的社会现况与世界趋势,藉不同专家学者的视角,映照出虚实之间的本相。

3月,听钻研民族主义的中研院老师吴叡人说「民主篇/香港人的出埃及记之一(https://reurl.cc/e3Z64M)、之二(https://reurl.cc/rQGb6r)」;4月,听医疗人类学专家、中研院老师刘绍华说「疫病篇/公共的善如何永续(https://reurl.cc/55k5GG)」;5月听擅长关系的咨商心理师玛那熊说「关系篇/世纪之疫下的数位爱情(https://reurl.cc/b2ykrl)」;6月听小儿科界的KOL黄𪻐宁说「卫教篇/医疗新闻的媒体识读」。

中央社Podcast频道「中央社好POD」(https://open.firstory.me/user/cna/platforms)除了既有的每周3个节目「文化普拉斯」、「特派谈新事」、「空中小客厅」外,在4月起推出由知名作家刘克襄所主持的「搭火车回台湾」共12集,于每月的第1个周六上架。(编辑:张芷瑄)11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