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打捞浮尸「又抱又拉」超震撼 他花2年发明全球第一新装备

消防员除了救护伤者,也常常会接触遗体,必须克服心理上的难关。(资料照/记者李毓康摄)

记者柯沛辰/综合报导

消防队任务多变繁杂,时常得接触伤者、死者。彰化消防员宋明哲自费百万,耗时2年半,发明了全球第一个供救难人员打捞浮尸的「水面作业型遗体袋」,除了减少触碰遗体,初衷也是希望守护每一个生命最后的尊严,而之所以起心动念,都要从4年前一次打捞遗体的震撼经验说起...

宋明哲在脸书社团「爆系故事馆」分享过往经历,谈到当时夏日炎炎,原先他开着警备车,去替水公司检查消防栓,但途中听到无线电传来对话,「有一名男性趴在水中,明显DOA(到院前死亡),请求打捞支援!」

宋明哲说,当时他从未打捞过浮尸,内心陷入天人交战:自己能否胜任现场会不会很恐怖?随后他看了一眼GPS位置,竟不自觉将警报器打开,踩着油门就赶到现场,并颤抖着拿起无线电话筒回报「支援打捞浮尸,抵达现场」。

宋明哲回忆,现场是田边小路,旁边有一处长约2公尺、宽1公尺的沟渠。他往前一探,映入眼帘的是一名身材瘦小的男子,穿着灰色西装裤、白色内衣,「跟假人模特儿一样全身僵直,就趴在这个小小的水面上,跟一堆垃圾瓶瓶罐罐,还有一只肿胀翻肚的乌龟,在水面上漂...」

▲当时遗体漂浮在水面上,必须打开水门、降低水位才得以顺利救员。(图/爆系故事馆)

宋明哲说,小队长不久后抵达,指示几人打开水门、降低水位,而他站在水门前,看着遗体顺着水流漂过来,一时之间有点不知所措。但伴随小队长喊出一句「啊是不会拉住他喔!」他立刻用双手紧紧抓住遗体的裤头,几人也上来帮忙,想用套绳拉住遗体,「明明很简单的套绳,但怎么样就是卡卡的,一直绕不到祂胸口。」

小队长停下动作,恭敬对遗体说道「大哥!我们是消防队,是要来带你回家的,你要放轻松配合我们喔!」语毕,几人才顺利绑上套绳,随后对着遗体又抱又拉又推,一身脏水,才费尽力气将遗体绑在双节梯上,靠着杠杆原理推上岸。

宋明哲透露,「所有意外,就以浮尸的脸部表情最令人恐惧,因为受难者都是经过非常痛苦的过程才离世的,脸部就呈现最后那惊悚的一刻。」当时遗体是握拳双手交叉,趴倒在椅子上,没人敢翻身。

▲消防员实际运用「跷跷板救援」的现场,当时宋明哲已发明新遗体袋。(图/爆系故事馆)

由于他们接到的报案内容是说现场有伤者,而非死者,所以未准备白布,偏偏乡下地方葬仪社没那么快到,又必须移交给辖区员警,最终还是由他们协助「翻身」,将遗体放在柏油路上,「整个五官都是揪在一起,呈现血液沈淀现象,所以很黑...真的很令人感到难受、不舒服的状态。」

宋明哲说,他上车离开前,看着遗体躺在柏油路上曝晒,不时还会有几个看热闹的路过乡民指指点点,对死者没有一点尊重,让他心里很难过,所幸很快有热心民众拿白布盖上去,「心想如果那是我认识的人,我一定会很难受!」

任务结束后,他们几个人因为第一次打捞遗体,食欲不佳,晚上也无法入睡,「学弟还说晚上阖上眼睛,就会看到遗体的脸,而我的脚也因此长了严重的皮肤病...」

当时宋明哲心想,这个作业模式已经20、30年了,为什么都没人要改善呢?所以他最后花了2年半时间,发明了全球第一个专供救难人员打捞浮尸的「水面作业型遗体袋」,减少人为触碰遗体,「尊重生命,让每一个生命,最后一哩路,都能有尊严的离开!」

「水面作业型遗体袋」具备浮水、沉水、拖带、吊挂多项功能,不仅简化繁复的打捞工作,提供救援人员完整保护、减少直接接触,也能提升作业效率与专业度。

另外,遗体袋采取打捞时就包覆的设计,一来遗体能保持完整,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也能降低对家属冲击,并减少救护人员的心理压力,避免创伤症候群

根据节目《台湾亮起来》介绍,宋明哲起初不懂美术设计,尝试用电脑内建的小画家画草图,四处询问是否有厂商愿意协助,都被以「看不懂」为由拒绝。后来,他历经重重困难,从设计到打样全部自掏腰包,才终于完成这项发明。

2019年南方澳大桥断裂,「水面作业型遗体袋」投入救援,给予罹难移工最后的尊严,让菲律宾代表看了相当敬佩,对台湾救难团队公开表达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