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防霸凌新規可行嗎
自去年八月推出新版「校园霸凌防制准则」草案引发各界批评后,教育部在部长卸任前,于正式实施前两日突袭式公告,引起各界热议。新制包括放宽受理期限、新增调和制度、准则不再处理师对生霸凌等措施。但本次修正是否能适用教育现场?有待观察。
新版《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的重大改变包括:适度增加学校行政权限、厘清权责与规范、导入调和制度与确定辅导先行体制、师对生霸凌案移转校事会议处理。虽新版准则回应并解决部分现场问题,但依据笔者从事校园事件处理经验,新版准则乃至于当前校园相关法令,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前学校处理师生与生生冲突,共有性平、霸凌、校事会议、教保人员调查四套法规,但运作迥异;受理天数长短、审议单位人员资格、调查小组人数、性别、专业别比例、行为人拒配合调查有无罚则、有无申复权、调查期程、调查报告交付对象等规范均不同。然是类案件之接案单位均为学务处,学务人员异动频仍、经验不足是长久问题,但教育主管机关始终不愿面对加以改善,学务人员在四套迥异法规运行拉扯下,不犯程序瑕疵已具高难度,遑论顺利结案。
二、二○一二年准则实施后,教育部即比照性平模式,委托台北大学橄榄枝中心并授权各县市办理霸凌调查人员培训,行之有年亦培育甚多调查员,在霸凌定义模糊不清状态下,协助各校解决难题。但去年起专审会、校事会议、生对生霸凌调查员培训全部回归教育部,今年起更取消对橄榄枝中心的补助,原先橄榄枝中心与各县市培育的霸凌调查员资格全数作废,多年成果付诸流水;不重新调训具经验的调查员,却重新培训新人,浪费教育人才资源。
三、导入调和制度立意甚好,亦尝试将修复式正义应用于霸凌调解,但让霸凌事件冲突之两造亲生共处一室,欲以校外专家中介调和方式修复关系,却忽略华人父母爱面子、难以在孩子面前向外人示弱之特质。有经验的学务人员处理校园冲突,甚少会让两造家长陪同孩子谈和,因是类场面极易擦枪走火。调和制度属校园事件处理之重大变革,应于案件量多的直辖市以「前导学校」试行滚动修正,而非冒然推动。
四、当前学子受教权高涨,家长投诉案件日益增加,教育局一纸公文到校,无论具名与否、亦不问真伪,一律强制开启调查。新版准则明订主管机关可先过滤筛选投诉案,但县市教育主管机关有无肩膀先行过滤案件?而非大小投诉案均函转学校开启调查,耗损行政量能,打击基层士气,徒增困扰。
现行校园法规往往是在重大校园事件后急就章制定修正,且法规修正若受少数团体控制操盘而修订,却未充分回应基层回馈,只会降低利害关系人服从与执行之意愿。其实早于准则公布时,教育部亦订有「各级学校防制校园霸凌执行计划」,但该计划多年未修正,经费从未到位,各校仅能凭借霸凌准则于事发后止血。如何让学校回归教育功能,于前端防制,而非事事开立小型校园法庭,撕裂亲师生信任关系,是未来所有教育合伙人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