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动员令》文青被圈粉 观光客朝圣 迪化街既传统又创新

观光客拿着相机穿梭北市迪化街。(蔡佩珈摄)

台北市大同区公所区长方越琦。(大同区公所提供/蔡佩珈台北传真)

新故乡动员令/台北市大同区

台北市迪化街自清朝以来,即是南北货、中药材、茶叶及布匹集散地,当地保留完整的历史建筑,2011年起吸引咖啡厅、文创商店等新兴产业陆续进驻,使迪化街迎接年轻人及国际观光客,加上运输发达,促进南北货、中药行等传统批发店开始经营零售市场,除贩售小包装产品、研发特色商品,也挖掘品牌故事,不落人后。

大稻埕早期因大片晒谷场而得名,霞海城隍庙文宣组负责人吴孟寰表示,原住艋舺的同安人因1853年的顶下郊拚移居大稻埕,逐渐形成商业聚落,尤其1860年淡水开港通商,附近的大稻埕开始茶商林立带动迪化街发展,商人生活所需用品相关店家纷纷进驻,逐渐形成中药、南北货、布匹与茶叶集散中心。

抓住人流 批发改零售

时光推移,店家从脚踏车、三轮车改用车辆进货,迪化街狭窄的街道不适合部分传产上下货而纷纷外移,但迪化商圈发展促进会理事长徐庆棋表示,街道建筑在前台北市长陈水扁推动都市更新得以保存、修复,其历史价值吸引新创产业租下空店面,让迪化街迎来新客群。

南北货「五色本物」第三代经营者史家瑜表示,物流发达、网路资讯透明,不少业者往更便宜的上游批货,使批发客群越来越少,且小家庭及观光客变多,300克起跳的大包装反而不便购买,现在改成150克就能买,并设计新包装迎合年轻世代喜好,她打趣说,曾有老顾客惊讶地问「这样(指小包装)也有人买?」,但现在趋势正是如此。

因应需要 中药生活化

南北货第三代经营者李日胜表示,以前做批发客都是谈好价格与重量即成交,不需额外思考行销、推广,但「人流就是金流」,如何让观光客、年轻人踏进店里,创造日后光顾机会,是传统批发商必须做的突破,所以店内增聘人力着重介绍南北货及料理方式,并不时推出鸡汤、佛跳墙等即食商品,提升外食族与年轻族群接触南北货的意愿。

黄长生药行第三代经营者廖庭妍指出,因两岸贸易频繁、中药材取得管道变多,批发客减少、零售客群增多,自然要体贴客人需求,并研发结合中药材的生活化商品,如药浴包、防蚊药包、特制卤包等。

廖庭妍认为,转型看似复杂,其实只是因应消费者需要,特别是近年新产业进驻,带来许多原本不会光顾迪化街的客人,让中药行有更多机会被看见,彼此关系有如「鱼帮水、水帮鱼」。

产业进驻 带来新活力

为让年轻人重新认识汉药与南北货,迪化街商圈发展促进会2017年起与民间团队「发现故事」开办「本草派对」,与中药行、南北货合办展览、体验活动及共同研发特殊餐饮。

发现故事执行长陈仕哲指出,随着合作次数增多,店家开始自主研发新产品,稍作修改便能直接产出,像六安堂参药行的防蚊调香包,即是由店家配置药材及香料,再搭配团队设计、行销而成,如今已变成店内长寿产品。

迪化街中药材、南北货传统批发店家,从单纯商业交易,转变成主动发掘消费者需求并与新产业合作,不断推陈出新,让从小在迪化街长大的廖庭妍形容,迪化街是个创新且具生命力的街区,李日胜则认为,新产业进驻与旧产业合作,让迪化街既传统又开放。

新故乡动员令/台北市大同区

● 人口数:11万9823人(至2023年10月底)

● 土地面积:5.6815平方公里

● 古地名:巴浪泵、大隆同庄

● 台北市大同区长方越琦的一句话:大同区的历史建筑、人文风采、宗教庆典、在地产业,在公、私协力,新旧融合下,成就了百年风华,累积丰富文化底蕴。欢迎大家一起来到大同区,品味区内的大小故事。

● 代表人物:郭雪湖(台湾胶彩画先锋)、黄信介(前民进党主席)、陈锡煌(文化部重要传统艺术布袋戏类保存者)、柯智豪(金钟奖最佳音效配乐及金曲奖最佳专辑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