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愿景》圣母医院打造部落厨房 泰源幽谷 老是活力旺

阿公、阿嬷动起来,健康活力站的长辈们展现活力。

在喜乐农场上,返乡的高秋美正忙着整地准备春耕。

婆婆妈妈们中午围着圆桌吃饭,老人家胃口特好,几乎是秒扫餐盘。

老人家学习做编织手工艺,动动手也动动脑。

68岁黄河清载着热腾腾的便当,送餐给独居老人。

动员令

沿着蓝色东部海岸公路到东河桥,转进隐身海岸山脉的泰源幽谷,出身部落的年轻社工员瓦赣敲响晨钟,一群银发族堆满笑容做着健康操,午餐时更是秒扫餐盘,老人家开心地说,大家在一起吃饭,胃口特别好。这里是台东圣母医院为照顾当地弱势、独居老人打造的部落厨房、健康活力站,让他们聚在一起,合力做美丽的事。

义工送餐独老开心

泰源幽谷包含泰源、北源、尚德3村,早期仅有小马隧道对外联络而与世隔绝,统称「洞内」,人口老化、外移情况严重,又常被政府社福资源忽略,台东圣母医院看见当地需求,2013年利用教会闲置空间建置部落厨房及健康活力站,改善部落生活。

活力站关键人物是33岁的在地阿美族年轻人瓦赣,也是部落老人们的依赖,泰源部落因为年轻人与新老人、旧老人的热情投入,有了巨大改变。

清晨8时许,瓦赣依例敲响教堂钟声,也唤醒沉睡中的泰源幽谷,与年轻义工做早祷时,部落厨房厨师也开始忙着为100多位独居老人准备饭菜、送餐,送餐员平均65岁,都是当地人,68岁的黄河清笑说:「我们是新老人照顾旧老人。」

新老人照顾旧老人

「我要去上课了!」95岁的李英妹开心骑上电动机车,来到健康活力站,此时已聚集30多位老人家,居家服务员一一为阿公、阿嬷量血压,李英妹是当中年纪最长的,子女都在外地打拚。她说,自己一个人整天关在家里很无聊,最期待的就是每周2次到站里,跟朋友们相聚。

在老师带领下,老人家们动手动脚做起健康操,个个元气十足、笑容满面,中午所有人围着圆桌吃饭,没多久就盘底朝天。郑阿嬷笑说,以前都是自己带餐盘,现在改圆桌,比较有家的感觉,「人一多,胃口也好很多呢!」

瓦赣说,许多老人家享受圣母医院送餐服务,觉得该有所回馈,但因年长无力耕种,农田早已荒芜,2013年底由现已过世的头目李新木号召,14位长辈无偿提供7甲土地,由志工耕种,翌年张荣发基金会捐助耕耘机等大型机械后,农场规模更扩大为41位长辈、提供21甲农地,统称为「喜乐农场」。

每天提供千份便当

喜乐农场第1期共收成20公吨「恩典米」,由圣母医院物流中心统一分配给全台东8个中央厨房,每天做成1000个便当,供餐给1000位独居老人,提供农地的长辈对于自己无法耕种,却还有贡献能力,都相当开心。

圣母医院院长陈良娟说,他们发现部落长辈对于设站有强烈意愿,加上在地年轻人瓦赣的投入,透过阿美族清楚的年龄阶层制度、共享社会的文化特性,从旁提供资源,才得以让泰源这个据点快速建立起来,「这个站,其实是由老人家们自己做主人!」

有尊严的长照模式

陈良娟指出,虽然政府规画的长照2.0很全面,但圣母医院在泰源的长照模式,全是跟长辈们一起讨论出来,是最自主、尊严、有活力的老人照护模式。

圣母医院的进驻也增加在地就业机会,已有13位年轻人回部落担任专职人员,瓦赣也召集青年会定期联系,部落有大活动就回来支援,即使不能回来,也会关心部落大小事。

43岁的高秋美原在北部当板模工,3年前为照顾年迈父母返乡,便投入喜乐农场农务工作,她说:「能就近工作兼照顾父母,看到父母每天笑颜逐开,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