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愿景》太平国小社造发光
太平国小校友施瑛雪、陈一铭运用太平国小校地,种植水稻田,并挖掘「生态沟」,种下其他原生植物和土壤,吸引蜻蜓、青蛙前来,改变整体水稻田生态。(施瑛雪提供/刘彦宜台北传真)
太平国小校友陈一铭(中)具备生态专业,协助建构水稻田多元生态,并曾帮忙整理荒废已久的标本室,努力在校园营造生态环境。(施瑛雪提供/刘彦宜台北传真)
台北市大同区长方越琦。(大同区公所提供/刘彦宜台北传真)
动员令─台北市大同区
台北市太平国小自1898年创校,不仅是大同区知名老校,孕育了无数优秀校友,不同年龄层也因上学、共餐等因素齐聚于此,成为社区中心。校友施瑛雪带头做社区营造,恢复校内标本室、种植水稻田,也和校友会、专家、学校、家长及社区共同参与保存平乐陆桥,去年更到校外认养绿地,做为生态永续教育美学基地。
都市水稻田 还有生态沟
施瑛雪2013年误打误撞加入台北市都市更新处举办的社区影像纪录计划,并选定太平国小为主轴拍摄影片,开始接触社区营造。她说,学校是社区中心,聚集家长接送、孩童上学、长者共餐及银发学院等不同年龄层居民,形成一定的区域范围,而当时太平国小也对外开放,是最佳的社造起点。
她说,太平国小曾做为北市自然科教学观摩学校,但经时代更迭,原4、5个教室大的标本室,被缩减为1个教室,因此首个计划就是透过校友会介绍生态专业的校友陈一铭,2014年起着手整理荒废数十年的标本室,并发动家长、学生协助,于2015年太平国小117年校庆时重新开张。为打造「活的标本室」,她又在2016年与当时2任校长游鸿池、徐昀霖共同发想,在校内空地建置都市水稻田,也吸引许多家长跟志工参与照顾田地。
陆桥装灯饰 夜晚变明亮
陈一铭说,一开始得知水稻田只有稻子和泥水很可惜,他也加入做出「生态沟」,引入原生水田植物,吸引蜻蜓、青蛙前来,改变整体水稻田生态;不过他也感叹,在学校营造生态环境远比其他绿地困难,除学校愿意做开放性管理、激荡多元学习外,也要相关教师有足够量能。
此外,连接太平国小、永乐国小的平乐陆桥于1968年启用,但台北市政府2015年认为平乐陆桥使用效率低拟拆除,当地住户、校友十分不舍,最终获市府同意保存,但市府也要求不得保留后变成「蚊子桥」,以太平校友为主力的在地社群便以平乐陆桥发想,申请2016年台北世界设计之都补助计划。
施瑛雪回忆,太平、永乐两校所在的延平北路二段,以往是台北县(现为新北市)进入北市的重要道路,但因学校入夜关灯后,沿路相当阴暗,路边也常聚集游民,因此透过设计之都补助规画「光环境设计」,在陆桥上加装许多灯饰,已让此处夜晚变得明亮。
资源最大化 志工团管理
徐昀霖说,太平国小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校友遍布各领域,社区与学校关系紧密,学校社区化才能让资源最大化,因此支持校友协助做生态改造,且校园有志工团管理体制,假日有校友志工服务,对环境维护甚至校园安全具正面作用,他和时任家长会长、卸任会长都经常参与活动,虽偶有意见分歧,但仍是幸福的校园营造。
徐昀霖强调,校园生态是有生命、有故事且有意象的,让校友创造意象、叙述故事,是环境教育最有意义的事,让孩童深度认识学校环境,才会懂得保护学校环境,进而爱护所有环境。
陈一铭说,在社群网络得到鼓励,也认为这些是值得一做的事情,加上喜欢种植,虽然改变来得很慢,但「看到有光」,才能够有韧性的继续坚持。
动员令─台北市大同区
● 人口数:11万9600人(至2024年7月底)
● 土地面积:5.6815平方公里
● 古地名:巴浪泵、大隆同庄
● 大同区长方越琦的一句话:
大同区较早开发,虽有许多老旧建物待更新,但也有以南北干货为特色的迪化商圈、富含人文武学的孔庙及国定古迹保安宫,欢迎大家来大同区观光。
● 知名人物:郭雪湖(台湾胶彩画先锋)、黄信介(民进党前主席)、陈锡煌(文化部重要传统艺术布袋戏类保存者)、柯智豪(金钟奖最佳音效配乐、金曲奖最佳专辑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