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愿景》划舟蟹调林投叶 大坑罟靠社造翻生

「大柱铁头教练」俞锡坚提供附近居民、学生及游客,体验他手造的独木舟,并结合「清河废」的环保需求,让更多人认识「苏澳镇的大坑罟」。(苏澳大坑罟社区发展协会提供/吴佩蓉宜兰传真)

88岁「黑肉姊」陈昭子(左)和大柱妈妈阿云姊(右)穿戴林投叶所编织的眼镜、手环、手提包等,为童玩最佳模特儿。(吴佩蓉摄)

「大柱铁头教练」俞锡坚在防风林挑选修剪林投叶编织素材,说明打造防风林的重要性、需要哪些功能的植物品种等。(吴佩蓉摄)

动员令─宜兰县苏澳镇

农业部林业保育署为维护在地生态及永续发展,每年3月除了植树节活动外,也借此表扬对林业具贡献的团体,肯定他们对林业的付出及努力;2022年社区林业计划成果4个获奖绩优社区中,宜兰县即占了三席,因渔源枯竭而没落的大坑罟社区,靠着「蟹调计划」、「林投叶童玩」等社造活动,跻身为其中一员。

宜兰县苏澳镇存仁里的大坑罟社区,是个位在东太平洋海岸沙丘旁的小渔村,大多数居民靠近海渔捞及「牵罟」捕鱼为生,杂作稻米、花生等为辅,宜兰有句谚语「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大坑罟臭鱼脯」,就是描写当地早年捕鱼产业的盛况。

大柱铁头教练 推广独木舟

近年受工业开发及废水污染影响,沿海地区鱼源枯竭、传统渔业没落,近海渔捞及牵罟产业已不复见,大坑罟附近土地因近海及排水不良,每逢大雨或海水倒灌即淹没,加上耕种也不易,在工作机会短缺下,青壮被迫外出谋生,人口外流、老化日益严重。

大坑罟社区虽以长者居多,因独木舟体验活动,让小渔村增添许多生气。从罗东高中教官退休的俞锡坚,无偿提供自己手造的独木舟给社区做为环境教育使用,也在校园担任水域活动社团老师。他常常带着学生们到大坑罟划舟、捡拾河中垃圾,不仅实践环境教育,也成为同学口中的「大柱铁头教练」。

50多岁的大柱教练说,与志工伙伴们这5、6年来,利用课程、导览及大大小小活动,让社区活络起来,居民都抱持正面态度,愈来愈多人对大坑罟感到兴趣,不仅隔壁村庄有2位年轻女性加入社区发展行列,附近的港边里也邀请与村仁里结合,共同将其生活、文化及历史等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阿树哥找螃蟹 兼护林净滩

除了独木舟体验,早年大坑罟螃蟹横行场景也让许多居民印象深刻,「阿树哥」黄逸树为寻找螃蟹横行的儿时记忆,3年前回到大坑罟社区,将许嘉轩博士的「陆蟹生态调查计划」引入社区,与志工组成「蟹调小组」,每逢农历16至19日的4个夜晚,走进海岸林与沙滩调查螃蟹,希望借此保护儿时的自然环境,永续生态。

黄逸树笑说,起初做蟹调计划虽是受到毛蟹美味的诱惑,但最重要的是,大坑罟是他出生的村庄,回来寻找幼时记忆才惊觉防风林与螃蟹生态息息相关,而保安林巡护、海岸林净滩活动、野生动植物与陆蟹监测及保育等议题,也与村庄安全环环相扣,大坑罟社区更因此获评为社区林业计划成果绩优社区。

8旬耆老编织童玩 趣味横生

除了中、青投入社造凝聚居民情感,社区耆老、88岁的「黑肉姐」陈昭子取用防风林的林投叶制做各式各样的编织童玩,三两下做出「大坑罟LV包」、手环、戒指、小喇叭等小玩意,也传承了大坑罟的在地文化。

从小家里务农,到现在讲话还是中气十足的「黑肉姐」,侃侃谈起儿时记忆总是让听者笑声不断,她说,在早期物质缺乏、简单纯朴的年代,从身边的自然环境中取材做成的童玩,就能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互动的乐趣与温度,完全是现在科技时代所无法取代的,脸书上有人讨论她的编织、也想参加手作,这些小时候的玩具让现在年轻人感兴趣,让她「真欢喜」。

在「大柱铁头教练」俞锡坚、「黑肉姐」陈昭子、「阿树哥」黄逸树等大坑罟社区老中青三代人物的努力合作下,透过不同作法推动生态调查及海洋环境教育,让渔源枯竭而日趋没落的大坑罟社区,得以继续保留在地的故事和文化。

社区关怀 召唤年轻人回乡

存仁里长陈日方说,志工们的加入,也唤起社区居民对周遭环境的重视,从过往视而不见到现在会试着关心社区的变况,加上政府推动长照2.0,今年已成立社区关怀据点,进而让年轻人可放心工作。大坑罟社区目前虽无社区产业发展的条件,但志工们仍积极借由社区环境工作及海洋教育工作,努力尝试创造社区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

动员令─宜兰县苏澳镇

● 人口数:3万7264人(2024年4月底)

● 土地面积:89.0196平方公里

● 古地名:施八坑

● 苏澳镇长李明哲的一句话:

公所长期致力于地方创生,关怀社区、了解社区是地方创生的第一步,相信会有愈来愈多年轻人或社区关注自己居住的环境共同参与,为土地尽一份心力。

● 知名人物:陈金德(准工程会主委)、邱坤良(前文建会主委)、郑瑞城(前教育部长)、张荣发(长荣集团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