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愿景》五光社区 荒地打造快乐农场

台中市乌日区五光社区将老人会馆后方荒地改造成「快乐农场」,以自然农法种植蔬果,打造全龄共享的「食农体验学习基地」,每学期都会带领五光国小学童展开社区走读与食农教育。(五光国小提供/潘虹恩台中传真)

台中市乌日区五光社区将老人会馆后方荒地改造成「快乐农场」,以自然农法种植蔬果,打造全龄共享的「食农体验学习基地」,每学期都会带领五光国小学童展开社区走读与食农教育。(五光国小提供/潘虹恩台中传真)

五光社区将老人会馆后方荒地变成「快乐农场」,以自然农法种植蔬果,打造全龄共享的「食农体验学习基地」。(潘虹恩摄)

台中市乌日区长林崇懿。(乌日区公所提供/潘虹恩台中传真)

动员令─台中市乌日区

台中市乌日区五光社区早期是传统农村,发展至今形成半农半工风貌。为传承地方特色,五光社区发展协会不仅以马赛克拼贴画重现昔日农村风貌,还将五光老人会馆后方荒地变身成「快乐农场」,以自然农法种植蔬果,打造全龄共享的「食农体验学习基地」,邀请地方长辈到关怀据点共餐,也结合地方学校推动食农教育。

五光社区早期是传统农村聚落,因开垦面积共25甲,一般5甲地约1张犁来开垦,而有「五张犁」的旧称,又因邻近旱溪、大里溪,水利资源丰沛、农业兴盛,稻米、番茄、胡萝卜、美浓瓜、玉米等都是在地热销作物。随着快速道路系统发展完善,五光社区北上南下交通便利,成为不少工厂设点好选择,从一片田野风光的传统农村,发展成半农半工聚落。

多点用心 大家相互照应

随着社区产业结构转变,加上老年人口比例较高,五光社区将老人会馆后方荒地打造为「快乐农场」,前年荣获卫生福利部「111年台湾健康城市暨高龄友善城市奖」城市伙伴奖。

五光社区发展协会总干事徐凤英分享,五光社区推动关怀据点已久,早期老人会馆后方因疏于管理成了荒地,不仅杂草长得比人高,还有蛇、鼠和虫类出没,长辈们都不敢靠近。

她回忆说,曾经有位长辈到田间工作时晕倒,被发现送医已来不及,变成植物人,此事让她感触很多,常常思考「是不是早一点有人发现、急救得宜,结果可能就不一样?」

「若将老人会馆后方的土地开发成农园,让长辈过去种种地,大家也能相互照应。」这样的起心动念下,快乐农场于焉诞生,且因食安问题频传,农园以自然农法种植蔬果,举凡地瓜叶、丝瓜、高丽菜、大陆A菜、芥蓝、姜黄、百香果及番茄等,都难不倒志工、长辈们的「绿手指」。

绿手指点金 成就感满满

在关怀据点服务10多年的志工柯玉屏分享,她过去负责掌厨,近年退居幕后负责食材采购与菜谱发想,有了快乐农场后,志工每天轮番到农园巡视、浇水、抓虫,看到自己种下的鲜甜健康蔬果慢慢成长到采收、上桌,长辈们也吃得开心,大赞新鲜好吃,成就感满满。

不仅如此,为让在地孩子认识家乡,社区也与五光国小合作推动走读与食农教育,每年开学都带领学生到社区走一遭,了解在地历史文化和产业,并参观快乐农场,利用在地、当季作物带领学童食农DIY。

食农教育 走读认识家乡

五光国小教务主任曾慕娴说,学校与社区合作约6、7年,带领孩子们走访社区、在地企业和农园,从食农DIY中学习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徐凤英也会到校带着孩子们做植物画等,带给孩子们更多教学资源,希望孩子们学会爱自己的土地、家乡,同时学习感恩。

五光国小1年级张姓学童说,她第1次参加社区走读,虽然走到脚酸但很好玩,还把DIY食物带回家和父母分享,期待明年再参加;3年级潘姓学童则分享,她每年都参加社区走读,学到很多关于社区特色、磁砖和织带工厂制造和食农知识,很有趣。

徐凤英说,快乐农场种植成果不仅提供关怀据点共餐食材,让长辈吃得健康,也结合学校、社区推动农村童玩体验、食农教育,希望将农场打造成全龄共享的「食农体验学习基地」。

企业共好 持续领航社造

五光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张清土表示,社区成员各有所长,包括擅长食农领域或有磁砖、织带等特色企业成员,希望企业和社区共好,持续透过社区营造打造优良生活环境、关怀据点共餐等,照顾社区长辈。

在地市议员吴琼华分享,五光社区是乌日区很早开始推动社区营造的社区之一,成果亮眼,过去更曾担任领航社区,带动其他社区一起投入社造,期盼五光社区持续投入、分享经验,带动更多社区一起响应。

动员令─台中市乌日区

● 人口数:81,133人(至2024年11月)

● 土地面积:43.4平方公里

● 古地名:湖日

● 乌日区长林崇懿的一句话:

乌日位处交通枢纽、河流汇集之处,无论产业、交通、经济、文化、人才都是多元交织而成,丰厚精采值得探索。

● 知名人物:杨渡(作家,本名杨炤浓)、刘克襄(作家)、张干琦(国际知名摄影家)、赵文正(拾荒慈善家)、陈仕朋(中职富邦悍将投手)、黄煚隆(中职味全龙一军外野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