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愿景》老幼共学 香山社区传承大庄故事

有企业组成志工队,来到新竹市香山社区发展协会,与小朋友一起学习茶艺,并奉茶给长辈。(张诚恩提供/王惠慧新竹传真)

社区规画厨艺课程,结合湿地生态,请老师设计海洋动物的模型,让长辈与小学生一同发挥创意,制作手工饼干。(张诚恩提供/王惠慧新竹传真)

香山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洪梓富(右二)说,虽然社区协会通常是1个里为单位,但该社区理监事、巡守队和志工队共100多人,感情非常好,舍不得分开。(王惠慧摄)

高龄90岁的陈魏秀艳在香山社区做志工10几年,自制拿手菜与人分享是她的最大乐趣。(王惠慧摄)

新竹市政府民政处长施淑婷。(施淑婷提供/王惠慧新竹传真)

新故乡动员令─新竹市香山区

新竹市香山社区邻近17公里海岸线,是竹市唯一服务两里的社区,因长辈高达700多人,每逢过节总是热闹非凡,社区活动中心俨然成为里民的大客厅。2年前社区更导入大学资源、推广老幼共学,最近更制作专属香山大庄的历史故事绘本,发送至区内各小学,盼传承香山故事。

越瓜优质 大同瓷器养活3代

在日据时期这里就有上百户人家,因此被称为「香山大庄」,根据老一辈的说法,早期与现在的朝山里为了谁是「香山」,争执不休、互不相让,成为地方趣谈。而香山大庄居民早期以务农为主,因香山地质特殊,生产出的「越瓜」(类似大黄瓜)品质特别好,可以生吃也可腌渍,多载到菜市场或关东桥卖。

除了务农,大海也是香山人生活的命脉,西滨公路启用前,从村子走出去就是海,牵罟、捉鳗鱼苗都是收入来源。直到1969年「大同瓷器」进驻,牛埔工业区随之兴起,多数农民开始转至工厂上班,成为养活3代大庄人的重要产业,社区不少婆婆妈妈,都在大同瓷器做到退休。

香山社区涵盖香山里、大庄里,共3000多户、8000多人,香火鼎盛的明烈宫是地方重要信仰中心,因社区内长辈有700多人,九九重阳餐会场面惊人。香山社区发展协会于1992年成立,早期业务简单,主要是巡守队和办理社区三节活动,后来才陆续增加老人共餐、跳舞班和关怀站等。

整合大学资源 设多元课程

协会理事长洪梓富说,虽然社区通常是1个里为单位,香山社区理监事、巡守队和志工队加起来100多人,感情非常好,要分开也舍不得。2年前,社区总干事张诚恩整合大学端的资源,邀请中华大学景观建筑系老师、同学走入社区帮长辈上课,也找来元培医大的老师,直接带着厨具来社区厨房,教长辈如何煮养生汤,也带长辈做运动,强化身心灵。

为了创造社区长辈和小朋友的连结,社区也开设厨艺课程,结合湿地生态,请老师设计海洋动物模型,让长辈与小学生一同发挥创意,制作手工饼干,其中有些弱势家庭孩童在家没人照顾,来到这和阿公、阿嬷一起学习,让社区发挥起部分的家庭功能。

共餐秀厨艺 9旬志工乐服务

这栋由明烈宫捐地、市府协助兴建逾15年的活动中心,如今俨然成为香山、大庄里民的大客厅。高龄90岁的志工陈魏秀艳在社区做志工10几年,自制的四神汤、菜包、地瓜圆都是她的拿手菜,与人分享是她最大乐趣,社区民众说,秀艳阿姨像「许愿池」,想吃什么跟她说,几乎都能「心想事成」。

秀艳阿姨笑说,原本只是来「当老灰仔」,结果愈帮愈多,一回神就已穿起背心变成志工,先前社区成立儿少关怀据点之初,志工、物资都不够,但她不怕累,乐意多来几天帮忙,甚至也到附近宫庙征集物资,研发包入香山越瓜的寿司卷给孩子吃,小朋友都喊她「寿司奶奶」。

秀艳阿姨虽然没用手机,但只要社区需要帮忙,就会骑着1辆小绵羊出现。「每周都想着周二共餐日怎么不赶快到。」她说,家里年轻人都在上班,晚辈也已长大上学,在家也是看那台电视,没什么事做,只要自己健康还能做、能动,当志工就是她最开心的事。

香山社区也和玄奘大学合作,收集地方耆老口述历史等文史资料,制作专属香山社区的绘本,故事叙述当地面临开发,大龙眼树即将被砍伐,龙眼树奶奶找上明烈宫「夫人妈」相谈,从民间信仰带出香山大庄百年历史变迁,融入语言、环境及生态保护等议题,绘本也发送到香山各国小,传承大庄故事。

新故乡动员令─新竹市香山区

● 人口数:79212人(2024年8月底)

● 土地面积:54.8491平方公里

● 古地名:番山

● 新竹市民政处长施淑婷的一句话:香山社区发展协会结合许多各界优秀人才,在大家努力下, 让社区充满活力及多元性, 不仅透过传统的据点、社区巡守队给予社区关怀及照顾,更透过与企业及学校跨世代、跨领域的结合,美好了各个角落。

● 知名人物:「北门郑氏家族」三代郑如兰、郑拱辰(台湾第一个农会新竹农会发起人)、郑肇基;陈云如(香山国小前身牛埔公学校创办人)、陈进(台湾首位留日女画家)父女;蔡灯益(前香山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