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病人尋求諮商並非有病 而是感覺生活失去意義

示意图/ingimage

象征的功能

普遍存在的无意义感,是当代异化和疏离的症状之一。许多病人前来寻求心理治疗,并不是因为有任何确切的疾病,而是感觉生活失去意义。体贴的心理治疗师通常的印象是:这些病人正在经验的困扰,并不仅仅是导因于不愉快的童年经历,也来自于文化的重大变迁所带来的动荡。我们似乎正经历着一场集体心理的重新定位,其中的震撼程度相当于当年基督教义从罗马帝国的废墟中崛起一般。而现在随着传统宗教的衰落,普遍的心灵迷失越来越明显可见。我们已然失去了一言一行的依据。我们与生活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基督教义那套伟大的象征系统,似乎不再能够统辖人们全心的托付,也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终极的需求。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无意义感和生命疏离感的弥漫。将来是否会有新的集体宗教象征出现,还要有待观察。而当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那些人,不得不自己努力去寻找有意义的生命。个体化因此成为了他们的生命方式。

在这里我用「意义」(meaning)一词有着特别的含义。一般来说,一个词的用法可以分成两种。最常见的是指涉指抽象、客观的知识,其中透过符号或再现来传递。譬如,「马」,指的是一种四条腿的特别物种;再如红色的交通灯号,意谓着止步。这是用符号来传递抽象、客观的意涵。然而,词汇还有另一种用法,也就是传达主观、当下活生生的意涵,指涉的不是抽象的知识,而是可以让生命有确定感的心理状态。我们使用词汇的这种感觉,来描述深层而动人的体验,认为这是有意义的。这样的体验传递的不是抽象着情感,将我们和生命有机地联结为一个整体。梦境、神话和艺术作品,都可以传递这种主观而活生生的意义,这和那种客观而抽象的意义非常不同。如果不对词汇的这两层意义有所区分,就会提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无法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无法得到解答,是因为没有区分「意义」这两个层面的不同含义。如果我们主观一些来重述这个问题,就可以这样问:「我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样,这个问题就有回答的可能了。

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认同(personal identity)关系密切。「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和「我是谁?」是两个几乎一样的问题。后者显然是主观的问题,适切的答案只可能来自内在。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说:意义是在主观当中发现的。可是谁会看重主观的一切呢?当我们使用主观这个词时,通常都会明示或者暗示说「这不过只是主观的」,好像是主观因素就不重要似的。既然宗教衰落了,我们对内在而主观的生活不再有适当而集体的认可,所有的趋势都往对立的方向去。在西方社会,各式各样的压力都微妙地驱动着个人从外在客观的现实寻找生命意义。不论目标是针对国家、公司组织、优渥的物质生活,还是获取客观的科学知识,以上情形,不管是外在的,或是客观现实的,都是人们寻不到意义之处。个体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且有着不可复制的主观性的,这才是意义真正的源头,不会因为外部的客观世界或统计的数据而改变。可是当代世界观的建构者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看不上主观性这块基石。对这点应该更有了解的精神科医师,大部分往往也倾向主流的态度,不认可主观性。几年前,我对一群精神科医师进行了一场有关象征功能的演讲。随后,讨论人对这篇演讲论文做了批评。最主要的反对意见是,他们认为在我的描述中,这些象征就好像是活生生而几乎真实存在的,而我的确也这么认为。这些批评所反映的,正是人们对心灵和主观性的普遍态度。心灵本身被认为不具有现实性。主观的意象(image)和象征(symbol)是完全不被认可的,甚至被认为只是本能性的欲望达成。哈里.史塔克.苏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甚至极端地表示,独一无二的个体人格不过是种妄念!一位知名心理学家就这样无意间成为了集体主义和大众心理学的拥护鼓吹者。

现代人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发现心灵内在主观世界的现实与价值,发现象征的生活。正如荣格所说:

人们既需要象征世界,也需要符号(sign)世界。两者都很重要,但不应该混同。符号代表着已知之具体存在的意义标示。从这个界定出发,语言也是符号的系统,而非象征。而象征则是相反,指的是不可知的东西,是一种神秘。符号沟通的是抽象、客观的含义,而象征传递的是活生生、主观的含义。象征有着主观的动力机制,对个体有强大的吸引力和魅力。这是个活生生的有机实体,释放并转化着心灵能量。因此,我们可以说符号是死的,而象征是活的。

图为《自我与原型:深度剖析个体化与心灵的宗教功能》书封。心灵工坊提供

象征是原型心灵随意的产物。人只能发现象征,不能制造象征。象征携有心灵能量,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象征被认为是「活生生的」。不论是意识或无意识,象征向自我传递了可以对个体加以支持、引导以及推动的生命能量。原型心灵会持续而不断地创造出一股流动的稳定且活生生的象征意象。一般情况下,这股意象流是意识无法觉察的,只有在注意力的意识水平比较低的时候,譬如透过梦或清醒的幻想才能觉察。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甚至是在完全清醍的状态下,这一有着实效能量的意象流,在不为自我所知的情况下还是持续流动着。象征会渗透进入自我,而自我与之认同,于是将象征无意识地呈现出来;或者它们会透过投射而「溢出」进入外部环境,让个体因此对外在的目标或是活动着迷、甚至参与。

※本文为心灵工坊出版的《自我与原型:深度剖析个体化与心灵的宗教功能》,未经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