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优秀却觉得活着没意义?「空心病」作祟!特征有这几点

▲你有强烈孤独感吗?(示意图达志影像

网搜小组/综合报导

你听过「空心病」吗?据说很多现代年轻人都得了这个病,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发明这个词的专家说,「空心病」看起来像是忧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断是忧郁症,但问题药物无效。

大陆网路上近日疯狂流传一篇关于现代年轻人虚无主义文章,是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徐凯文在一次论坛演讲的内容。

徐凯文说,「空心病」是他杜撰出来的一个词语,「当然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似乎有权力去发明一种新的疾病,这种疾病跟每个人大概都有关系。」

徐凯文进一步举例,有一位学生是某省高考前三名,进了北大后第一个学期成绩学院第一名,但就在那个学期,甚至在此之前,他已经有尝试自杀的经历。父母老师都竭尽所能想把这位学生引回正轨,但他还是了无生念,最后父母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北京大学是大陆知名学府。(图/翻拍招生影片

「我要讲的是,这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认为只是学生空心了,整个社会空心了,才有这样的结果。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否则,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徐凯文解释,「空心病」看起来像是忧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忧郁症,但是问题是药物无效,所有药物都无效。

「这些孩子,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徐凯文认为,这些孩子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他也透露,自己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徐凯文说,在一个初步的调查中,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做了家庭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是中小学教师的孩子更容易尝试自杀。「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他们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可能是导致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品格教育要从小开始。(示意图/达志影像)

关于「空心病」,徐凯文也曾经在《心理月刊微信公众号「十分心理」的公益讲座上谈到,「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也许我可以把它姑且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徐凯文指出,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忧郁症诊断的,但和典型忧郁症不同的是,情绪低落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

徐凯文说,这些人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这些成就似乎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另外,这些人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要怎样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示意图/达志影像)

徐凯文认为,最近10年左右,中国农村中学那种极其追求考试成绩、高考升学率教育体制已经成为一种癌症,弥漫到几乎所有的学校,「这里面所有的价值观就是只关心分数,基础教育者忽视甚至放弃了对人的培养,一切让位于考试。」

「它背后代表了一种强烈的价值观,即『我只要能够达到一个好的分数,我可以放弃一切、忽视一切、抛弃一切、践踏一切』。」徐凯文也引述另一位教授的说法,将这样学生定义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很难真正健康起来,那么该如何改变?徐凯文强调,「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谁,知道做什么事情是对的、是好的,知道做什么事情能够让自己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和自我肯定,是支撑我们的重要因素。也许我们可以向现在的积极心理学那样,去找到所谓的幸福感,去找到亲密关系,去找到当我们有成就感时那种流畅的感觉。」

.ETtoday东森新闻云提醒,给自己机会:自杀防治咨询安心专线:0800-788995;生命线协谈专线: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