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孩选择朋友,也会「以貌取人」

外貌出众反而不易交朋友,为什么?(图/达志影像示意图

国际中心/综合报导

有个漫画,讲的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拥有完美的一家人,哥哥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受到一群男生的拥护,甚至还有亲卫队姊姊是率性、具有中性美的女「绅士」,在女生中拥有「王子」的称号。故事中讲到,看似风光无限的兄姊,其实却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同性圈子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模样出众反而不容易交到很好的朋友。为什么会这样?这篇文章中的研究也许能解释些原因。

从出生以来,随着我们不断长大,周围的社会圈子也不断扩大,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交际中扮演了无比重要的角色。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要学着如何做人,融入一个圈子,并被同龄人认可。分析早期的同龄人关系、关系形成的过程,有利于确定对儿童及其未来产生的后续社会影响

儿童同龄群体特点似乎是通用的,当一个特定地区的儿童很多,就会自然地按照年龄性别和其他相关因素分组。从社会范畴来看,年龄、性别、行为倾向、价值观方面的相似性,易产生友谊。过去多数研究都调查的是已形成的同伴关系的特征,很少有人将注意力放在儿童考虑相似性,形成社会关系的初始阶段。这方面的研究,是儿童的同龄群体关系形成的认知基础。

日本九州大学Wakako Sanefuji将研究成果发表在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Pcychology》(心理学)2013年6月刊上,学者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考察:儿童是否认为相似特征在友谊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个实验则是用非人物图像刺激物,来考察:儿童是否认为这种相似性是友谊选择的因素之一(详情点击查看原文)。

▲图一

实验一中,选择了62名儿童:32名4岁儿童(14个男孩、18个女孩,M=50.93个月,SD=9.87个月)和30名5岁儿童(17个男孩、13个女孩, M=61.32个月,SD=10.03个月)。所有儿童都来自日本福冈幼儿园。采用的刺激物为人形的图像(见图一)。这些人形图像都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屏幕分成了四个部分。屏幕的左上方被涂成了浅黄色,其他部分为白色。每个部分画了一个人形图像,四个图像构成一个刺激物。浅黄色的图像为「目标人物」。任务总共有五种类型:外貌任务、活动水平任务、运动轨迹任务、兼具外貌和活动水平的任务、兼具外貌和运动轨迹的任务。

以外貌任务为例,四个人物图像高矮胖瘦不同,白色图像是透过身高、胖瘦幅度增加两倍、三倍、四倍的电脑图像。其他图像与目标图像非常相似、差不多相似或非常不同时,「目标人物」分别是最高、最矮、最胖、最瘦的。此时都是静止的图像。

在四岁组,外貌任务、兼具外貌和活动水平的任务、兼具外貌和运动轨迹的任务中,很大一部分儿童认为,外貌相似的人会和「目标人物」成为好友。另一方面,后两个任务中,认为差不多相似的人会和「目标人物」成为好友的儿童明显少很多。而在五岁组,这三个任务中,都有更多的儿童认为,外貌相似的人会和「目标人物」成为好友。这些结果显示,儿童将外貌的相似性视为建立尤其的影响因素,但可能只是基于相似的物理特性,而不是考虑与「目标」成为好友的人物图像。

▲图二

实验二中,选择了62名儿童:31名4岁儿童(16个男孩、15个女孩,M=49.28个月,SD=9.21个月)和31名5岁儿童(14个男孩、17个女孩,M=62.01个月,SD=9.32个月)。每个刺激物(非人物图像,图二)和五项任务的准备与实验一类似(图三)。每一个任务中的图像是同种类型,任务不衡同,图像类型不同。

▲图三

四岁组中,判断与「目标人物」成为好友的儿童数量尚在随机水准内,并没有呈现出与实验一中相似的结果。而五岁组中,与上个实验提到的三个任务结果相同。此外,后两个综合任务中,五岁组儿童认为外貌差不多相似和不同的人,会和「目标人物」成为好友的人数明显减少。四岁组无论哪项任务,选择的人数没有明显增多、减少,而五岁组的判断依据则是哪个图像相似度最高。

从这两个实验中,不难看出,儿童把相似度视为获得友谊的重要条件。过去的研究认为,友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品质、态度和行为倾向。而该研究显示,在学龄前儿童中,至少是到5岁为止,外貌的相似性会影响友谊的选择。那些样貌出众,显得鹤立鸡群的儿童会受到同龄人的区别对待,不容易融入小集体中,也就不难理解了。(新闻来源:科研出版社/尔湾阅读)

M:平均值

SD:标准差

统计学中一般为M±SD

查看原文请点: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3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