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东西南北 全球布局新战略

台湾的新南向布局本质上仍属于代工,对产业升级帮助有限。图为台湾企业越南制鞋生产线。图/本报资料照片

看好韩国保险与退休市场潜力,最近富邦金控大举增资其持有62%股权韩国现代人寿,预计将投资台币164亿元。过去台湾企业在东北亚的布局较少,仅有中信金收购日本东京之星银行和元大金投资韩国东洋证券,因此富邦金这次「新北向」,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台湾整体金控业去年总获利高达台币3,790亿元,创下历史纪录,金控必须有效运用手上资金,才能创造较高的股东报酬率。过去两年,外商在资讯和绿能等领域大举投资台湾,但更值得期待的是台湾企业的海外投资与并购。这几年鸿海并购日本夏普国巨并购美国Kemet,以及最近环球晶圆对德国世创的收购,代表台湾企业海外投资的企图心和新方向。但这些应只是开始,以台湾的实力,可以作为亚太资金和管理技术输出的中心。一个小小的新加坡,光靠主权基金淡马锡便可以布局全球,更何况台湾。

近年政府推动「新南向」政策,刚好许多电子大厂近来也大举前往东南亚布局。与其说业者是为了配合政府政策,真正原因在于中美供应链脱钩,红色供应链崛起,未来形成「一球两制」。由于越南同时在RCEP和CPTPP内,和欧盟也有投资协定,成为台商投资新热点,电子十哥里有一半以上在当地有投资。

但问题是这对于台湾整体产业升级,其实并没有太大帮助,只不过是将工厂从深圳搬到越南,但本质上依然属于代工生产制造。越南正在快速发展,最近越共十三大上宣誓越南在2025年要脱离中低收入国家,2045年成为已开发国家。10年后越南的成本也会升上来,难道届时台湾要逐水草而居,继续往非洲进军?

其他亚洲国家的东南亚布局,远比台湾要灵活得多。韩国金融集团Hanwha,近期投资3亿美元于总部在新加坡的东南亚最大叫车平台Grab集团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越南有许多新创企业,也从国际创投募集到大量资金,这些都说明国际资本对东南亚的投资布局及思考,和台湾截然不同。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西向」,但不是去中国大陆,而是印度。最近苹果将iPhone的20%产能移到印度,鸿海等大厂已开始在当地设厂。但印度比中国大陆更难搞,台商在当地吃尽苦头,还处在缴学费阶段。欧美如脸书等科技大厂也积极布局印度,并且和本土龙头企业合资,信实集团(Reliance)就是其中佼佼者

最吸睛的趋势是「东进」,主要的代表产业就是半导体台积电已宣布赴美设厂,供应链上下游应该都会跟进。台美最近视讯高峰会议,焦点也集中在半导体供应链重组上。

综观台湾企业海外投资,有三大特色:第一是仍以「工厂」为主,「市场」开发较少;第二是以大型企业为主,偏重在电子业,其次为金融业;第三是多以自有资金为主,较少引进外部资本。

其实台湾应该有不一样的思维,欧美私募股权基金(PE)非常愿意协助台商,共同开拓世界市场,不论是品牌收购或产业垂直整合。过去中国是全世界最积极的并购者,但中美脱钩后,全世界对中资都相当谨慎,反观对台湾却非常欢迎。此外,未来台商投资不应限于传统经济,更应着重传统和新经济的虚实整合,把智慧解决方案向新兴市场输出。台湾最好的新经济企业如Gogoro或Appier,金主都来自于国外,为何我们不能反其道而行?

未来台湾还应重新思考中国市场的价值。大陆现在大幅开放市场,和国际接轨,包括美资。拜登上台之后,重新建立和中国大陆的关系,陆方也强调欢迎外资进入市场。高盛正在大陆申请100%控股券商牌照,北京刚批给马斯克创立的PayPal一张100%外资电子支付执照,而习近平也对星巴克示好,希望加强合作。简言之,大陆是用全球最大的市场,来吸引合作伙伴。台商如果不想进入中国市场,必须以其他市场来取代,不能只固守台湾。

「去全球化」是全世界当前的主流思维,但对台湾而言,「全球化」反而是要重新学习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