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台商布局新兴市场 留意碳定价新规
与台商息息相关的东南亚国家也开始规划碳定价,而各国设计多元,使得台商须灵活应对不同的市场条件。图/美联社
自欧盟率先推行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后,英、美、澳等国相继跟进规划碳关税。对我国企业而言,CBAM促使中小企业强化碳排放申报,加上英国2027年碳关税将上路,美国清洁竞争法案(CCA)也正在立法,影响将更广泛。此外,与台商息息相关的东南亚国家如印尼、泰国、印度、越南等也开始规划碳定价,泰国更计划明年开征碳税,台商须及早因应。
碳定价可分为「强制性」与「自愿性」两种机制。强制性机制系指企业需遵循当地法规购买碳权或缴纳碳税,自愿性机制则指企业可自发性执行减量专案。目前欧盟、美、中、韩、日等36国及地区已推动排放交易机制(ETS),而英、星、泰等39国则实施碳税。台湾已敲定每吨收300元碳费并搭配自愿减量专案,使企业取得碳权后进行碳费抵减或供应链碳中和,未来更朝碳费与ETS双轨并进。
■新兴市场的ETS与碳税竞逐东南亚成关注重点
在全球净零浪潮下,各国纷纷将ETS、碳税视为关键政策。亚洲新兴国家、拉丁美洲及中东非洲等11国已推动碳定价,泰国、印度、越南及巴西也在规划中。亚洲国家偏好采用ETS以确保减排效率,拉丁美洲则多选择易于实施的碳税。墨西哥自2014年征收碳税后,去年也推动ETS,为拉美最早碳税及ETS双轨并行的国家;巴西也在规划ETS立法,若通过将成为拉美最大的碳市场。
在新南向政策推动下,东南亚成为台商关注焦点,而各国碳定价设计多元,使得台商须灵活应对不同的市场条件。例如,新加坡和泰国选择碳税,印度和越南选择ETS,印尼则采双轨制。新加坡自2019年起逐步调高碳税,强势引导产业低碳转型;印度2026年将实施的ETS以产品排放强度为基准,适合开发中国家在不影响经济增长下实现减排目标;越南2028年将启动ETS,马来西亚与菲律宾虽尚在考虑阶段,但显示出东协对气候变迁的重视已全面提高。
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也相继成立碳权交易所,新加坡更利用区块链技术避免碳权重复计算;泰国的碳市场制度相对成熟,自愿性碳权价格自2018年至2024年的年复合成长达35%,市场对碳权需求大幅增长;马来西亚的碳权交易所遵循伊斯兰教律法,禁止投机行为,故可吸引伊斯兰金融绿色资金;印尼去年启动碳权交易所,已有多家金融与采矿业者参与交易,也促使当地绿能产业备受重视。
■台商布局全球迎接碳定价的新篇章
随着全球碳市场前景活跃,企业布局海外将面临各国碳定价及启动时程的差异性挑战。东南亚以新加坡每吨18.5美元的碳税最高,泰国则对石油产品课征每吨5.5美元的碳税。相较之下,拉丁美洲除了乌拉圭外,碳价普遍较低,尤其阿根廷对化石燃料征收的碳税甚至每吨不到1美元。因此,台商需综合考量各国碳定价结构及其对供应链成本的影响、能源及绿电供给、低碳补助措施、碳市场发展等,进而灵活调整营运策略。
以新加坡为例,2024年已将碳税调高至每吨约新台币600元,直接冲击半导体、通讯、电机机械与石化等在地台商。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随着这波绿色浪潮检视内部碳成本、推动减碳措施或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着眼于「落地法遵风险」及「绿电在地采购」等挑战。
放眼2030年亚太自愿性碳市场规模将年增30%,强制性碳市场将年增14%,新加坡转型为亚太碳服务中心,泰国的碳权免税奖励带动碳价大幅上扬,马来西亚投入国家基金开发林地,印尼发展蓝碳商品迎合国际需求等,皆为台商应把握的机遇。建议台商应采「掌握当地政策法规」、「发展内部碳定价」及「制定碳中和蓝图」三阶段应对,方可在碳交易狂潮下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