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重提旧说帖难解台商新困境
面对中国大陆首度透过世贸组织(WTO),通知要对台湾禁止包括农业、五矿化工、纺织等2,455项产品之进口限制进行调查,进而延伸可能波及台商之下,4月26日立法院内政委员会特别邀请大陆委员会、经济部、农业委员会、交通部等首长,针对中国大陆展开贸易壁垒调查影响评估,以及两岸ECFA可能暂停等议题提出报告。
陆委会在报告中指出,依据两岸经济统计显示,上述2,455项产品2022年对外出口金额248.5亿美元,占我对外出口比重5.2%,其中对陆出口金额44.3亿美元,占我对陆出口比重3.7%;至于占我对外出口比重,更是仅有0.9%。如果中国大陆借此2,455项产品作为报复手段,虽对台湾总体经济的影响极其有限,但并不希望终止两岸ECFA,造成双方相关业者利益损失,进而导致两岸经济关系重创。
此外,陆委会强调两岸业者所聚焦的减免关税优惠「早收清单」,自2011年1月实施以来至2022年12月,我方对陆出口利用「早收清单」获致减免关税优惠达到93.87亿美元,相对陆方对台出口享受减免关税优惠9.81亿美元,双方皆蒙其利,一旦运作中断,势必造成双方深受其害。亦即双方业者必须额外支付关税,势必影响其产品在对方境内之竞争。
虽陆委会认为此一事件与两岸ECFA间没有因果关联,同时指出,经济部三年之前已经研拟「因应措施」,未来可以妥适协助台商避免遭到冲击。但在此同时,如果检视经济部因应措施可以发现,其是聚焦于协助厂商分散生产基地,进而重新布局全球市场,其中特别重视传统产业拓展其他市场,包括:新南向、美欧、中南美及非洲等市场。
不过,陆委会似乎忽略三年以来外在环境急剧变化,过去所提出的「旧」措施,已经难以解决台商「新」困境。很显然地,陆委会面对国会殿堂质询,除了迳自喊话对岸别将贸易问题牵涉政治之外,甚至认为陆方启动贸易壁垒调查,不致影响两岸ECFA,无疑说明仍兀自生活在上个世纪末叶。诚如以往批评两岸ECFA是个「糖衣毒药」,现今并未掌握「现实」,却又轻巧加以答复,其作为令人觉得似乎是在搪塞卸责。
尽管政府为了避免台商不断「西进」投资,造成台湾经济过度依赖中国大陆市场,从李登辉时代开始推动的「旧南向政策」,至蔡政府加码延伸的「新南向政策」;但是检视过去30余年以来,政府是否盘点台商配合政策前往投资,迄今持续经营、在地深耕具有多少成功案例?以及台商在遭到不公平、不合理待遇下,政府真正协助争取多少实质权益?
举例来说,在美中对抗日益严峻下,美国许多跨国企业受到政府压力,要求代工厂将组装基地从中国大陆移出,此一政策让其供应链之下的台商,必须配合同步迁徙之下,南韩为了协助其厂商外移,在越南开发工业园区,同时向其地方政府争取较好条件作为企业生产据点。与之比较,在「新南向」政策下,却无较积极之作为,使得台商类似无头苍蝇,四处乱闯。
毕竟,台湾为台商的根基,同时是提供台商对外投资创业的养分,去年政府税收超征4,950亿元,其中6成来自企业营利事业所得税收,面对台商发展境遇所迫切需求的协助,却又旧调重弹。至于国内投资环境方面,在此之前产业所提出必须解决的「五缺」问题,历经多年之后,其中缺水、缺电和缺工梦魇迄今仍然挥之不去,甚至更加恶化,遑论奢求加速产业升级转型。
在此同时,两岸ECFA仍然是不少台商经营谋求生存之凭借,尤其参与区域经济整合未见曙光,以及台湾经济对中国大陆市场的依赖却又持续不断深化之下,希望政府在重申「并不希望终止两岸ECFA」的同时,能更深入了解现况。也就是说,面对中国大陆对台启动贸易壁垒调查危机之下,政府需要务实思考如何缓解两岸关系,以及针对台商经营需求,与时俱进提出较妥适的因应策略,如此始能真正解决台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