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台湾的公关产业走入困境了吗?
根据日前产业的调查可以发现,台湾的公关产业的营收和经营型态都进入了转型期,前阵子跟几位大学教授传播系的老师讨论时,发现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对进入公关产业兴趣缺缺,而最近也因为跟一些企业主讨论辅导案的时候发现,以往企业主是没有预算或意愿不强,才不找公关公司协助,但现在却是因为类似的工作有更多公司可以做,而不需要去分开外包。
还记得笔者当年读书的时候,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帮企业做行销规划,等到出了社会在到政大进修时,才有机会把公共关系的学理和实务结合。而那时唯一在北部专攻广告公关的硕专班,就非世新大学莫属,直到多年后仍庆幸自己研究的和创业工作的方向,还有一定关联,其中就包含了公关领域。但那时所用的理论虽然很有意思,却也不容易被重新建立新的论述。
公关产业过去的发展,跟媒体的讯息需求有相当程度的连动,也跟企业危机处理有着唇齿相依的关联。当媒体需要品牌端的讯息时,代理企业负责提供资讯的公关公司,从最浅层的新闻稿制作撰写,到记者会活动举办的整体细节安排,都替企业省了不少力气,也让媒体即时且满足资讯作为报导的需求。
而危机处理更是公关公司作为防火巷的重要角色,不论真相为何的即时回应,或是厘清后的声明稿、甚至道歉方式,都有其专业的流程及作为,一般企业很难常态编制一个团队来进行运作。但以下四个原因,却也导致部份公关产业的独特性被取代:
一、社群媒体兴起,企业重视传统媒体的必要性降低,而记者也更容易直接跟企业端取得资讯,而不一定要透过公关公司系统。
二、媒体产业的「付费模式」越来越多,企业对于依靠专业公关活动操作获得媒体曝光的必须性降低,而转向直接购买广编新闻的比例增加。
三、公关公司越来越强调社群经营代操作的服务,但是更多熟悉社群平台、网路广告的公司却也能以更好、更快甚至更便宜的方式来提供服务。
四、公关公司具备或提出自有的独特专业理论架构较少,除了当年的赛局理论、公关四模式,或是沿用传播沟通模式,近年来台湾不常见到新的模式提出而且被验证。
笔者自己也曾担任企业公关主管,也在活动公司任职过,甚至连当年硕专班也是研究「公共关系、事件行销、节庆行销」,深刻体会公关产业过去作为媒体与品牌桥梁的必须性,却也看到这些年公关产业转型上的困境。虽然当年公关三学派中,也有将公关视为品牌及整合行销传播的关键,但前提是操作的公司真的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品牌理论自有其系统,像是「品牌再造十字架」等概念,并不是单纯的用媒体曝光来解决品牌的问题。而另一方面,现在传播理论的话语权又多被数位领域的专家给立足了。
事实上现在不少成功而且有代表性的公关公司,像是先势集团,都能在多面向的服务上提供并满足客户跟媒体与消费者的关系建立,但有些逐渐经营吃力的公司,代发新闻及社群操作成了主要的服务内容,却越来越难取得企业长期或是金额较高的合约,甚至是信任度。
其实当环境越不好,品牌端越需要公关领域的协助,但谁拥有合适的服务模式与资源,以及足够的能力帮助品牌,甚至自己本身也能与时俱进,建构专业的知识服务能力,才不会让本来拥有高度的公关产业因为时代冲击,而成为只能举办执行活动的任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