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建立范畴三内部碳定价 打造低碳生态圈
「气候变迁因应法」于今年1月三读通过,台湾企业将直接面对碳排放所造成的财务冲击。图/freepik
今年5月世界银行 (The World Bank)出版之《碳定价现况及趋势报告》显示,全球目前已有73项应用中的碳定价机制,所产生之经济收益已超过950亿美元。台湾政府也已于今年1月三读通过「气候变迁因应法」,预计自2024年起,针对钢铁、石化、半导体业等排碳大户,以及直接与间接排碳量达2.5万吨以上的制造业者征收碳费,预计约有600家企业受到影响。
因此,台湾企业将直接面对碳排放所造成的财务冲击,而与企业有投融资往来的金融机构,也应开始思考降低资产组合碳排放的具体行动方案。内部碳定价(ICP)为一种企业内部用于衡量碳风险与机会的重要工具。对金融业而言,可将投融资对象的碳风险转换为对自身的财务冲击,借以评估现有投融资业务所承受的相关风险,并调整未来投融资的决策方针。国际评比组织DJSI、CDP及台湾的永续金融评鉴均将金融机构执行内部碳定价之作为、成效纳入评鉴问项之中。
金融机构可依照其投融资业务之管理需求,选用如影子价格、内部碳费、隐含价格等方式制定内部碳定价。考量国际趋势及产业特性,建议金融业者参照未来政府所制定之碳价、碳税、转型计划等政策以制订内部碳定价。以银行业企业授信业务为例,在导入内部碳定价以管理企业授信业务的过程中,勤业众信永续发展服务团队提供以下三点建议:
一、定义内部碳定价适用之产业类型及收费、补贴之对象:
基于「排放者付费、减排者受惠」原则,银行业者可考量授信户产业特性、金融商品特性等因子,先定义出内部碳定价收取、补贴内部碳费的产业类型,在收费面向,可将排碳量较高、面临较高碳风险的产业类型列入管制清单中。在补贴面向,则可参考现行国际趋势、我国相关政策法规与行动方案等,将符合绿色标准之产业或融资类型列为补贴对象,如:永续绩效连结授信、绿色授信等。
而为了发挥内部碳定价作为银行业内部管理工具的价值,且避免对短期业务发展造成冲击,银行业者可先将其用于业务中心的绩效管理,由总行对各中心设定授信业务财务碳排放量之上限并负责内部碳费之管理,各中心于年度结算时统计当年度属前述高碳风险产业案件之财务碳排放量。若超逾设定之上限,则差额与内部碳定价的乘积即为中心应缴纳之内部碳费,而若年度财务碳排放量低于上限,其差额与内部碳定价的乘积即为内部碳费对中心之补贴。
二、以历史资料进行试算,制定合理、有效的内部碳定价
银行业者可使用前一年度授信业务之统计资料,考量授信户产业特性、财务指标、碳排放量等项目,对内部碳定价适用之收费与补贴对象进行试算,评估目前银行业者所承受之碳风险与机会。将试算结果与金融机构营运现况、已设定或承诺之减碳目标资讯综合考量,并参考国际趋势、我国政策法规进行调整,以制订可发挥管理效能的内部碳定价。
三、建立内部碳基金管理制度与议合机制
内部碳基金管理制度可分为财务、非财务两个面向。导入初期可先建立非财务管理制度,旨在维持业务发展动能外,让员工逐步建立「碳风险、碳成本」的概念。后期则可引入财务管理制度,依内部碳定价对高碳风险产业、超逾限额之授信案件收取内部碳费,该费用将纳入内部碳基金专户,未来专款专用于补贴符合绿色标准之产业或融资类型的案件。
而除了前述管理制度外,亦鼓励银行业者在贷前、贷后与授信户议合,发挥金融机构正向影响力,协助授信户将资金投入符合绿色标准之用途,以降低双方未来承受之碳风险。
内部碳定价机制除可帮助金融机构初步回应国内外评比相关题组,亦可有效量化范畴三(指非企业/组织可控制但间接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碳风险所带来之财务冲击,金融机构应结合财务冲击之评估结果与自身制定之资产组合减碳目标,规划内部碳定价推动策略蓝图,在内部建立「碳有价」的概念与共识,以引导资金流向低碳产业并支持永续经济活动,进而树立低碳转型风气,协助产业打造低碳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