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寻求咨商师「修理」2女儿 崩溃诉苦:我憋尿好几小时!
▲很多人崩溃是因为将自己当成受害者。(示意图/PAKUTASO)
文/冯以量
孩子喜欢游戏。其实大人也沉迷于游戏,那是一场又一场的心理游戏。
我很喜欢精神科医师卡普曼(Stephen Karpman)于一九六八年所提倡的「戏剧三角形」概念。他假设每一场心理游戏都是一出小小的戏剧。而剧中只有三种角色:拯救者(Rescuer)、迫害者(Persecutor)和受害者(Victim)。
他说大人们在玩心理游戏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掉入一个固定的角色;偶尔也会调换角色,继续在这出剧中求取生存。
一个家庭若有太多无法承受的压力,心理游戏就更容易显现。一个会伤人的家庭,会不断重复同样模式的心理游戏,让孩子也被卷入其中。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即使对手、情境都不一样,他仍会无意识地邀请别人不断地与他重复同样的游戏。仿佛那是他活着的真理,而他的责任就是要把此游戏继续传给下一代。他不知道,其实他已经迷失在其中了——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
◎受害拯救迫害,均致疲累收场
我有一名女个案,她曾阅读我在新加坡《联合晚报》接受亲子辅导的采访,因此特意前来寻求辅导。
38岁的她是一名专业人士,也是生意人。从她一身黑色中性西服的打扮来看,就知道她在职场上有一定呼风唤雨的能力。
她带了两个女儿来看我。她一开口就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对我说:「我已经试过很多辅导员,也找过了很多有名的精神科医生,可是,他们都不是很好,也不够专业。现在,我来给你看一看。」
然后她用一种很厌恶的眼神看着她那两个儿女说:「看看你是否能够修理她们!」
我听后,不舒服地皱着眉头。
我对她所说的「修理」(fix)字眼不敢苟同,更对她的第一段开场白感到反感──她的语气咄咄逼人,有一种对助人者不屑的挑衅。我没有回应她的问题,也懒得向她解释孩子是不可以被修理的。更何况请我去「修理儿女」的父母,又不只有她一个。
我看了看那两个女儿,也看一看她们填写的资料。一个14岁,一个12岁。打扮也非常时尚的她们,看起来都对妈妈说的话无动于衷,两双眼睛不断地游走于辅导室的空间里,就是不肯逗留在我或妈妈的身上。
我嗅得到一种无形的愤怒正酝酿着,仿佛她们心中的叛逆力量可以随时爆发。
这个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
这个家的男主人,三年前离开了。因此一根蜡烛两头烧,妈妈扮演了两种角色──她是爸爸,也是妈妈;是白脸,也是黑脸。
她对自己、对女儿们的期待都非常高,也对家庭的付出尽心竭力。她一直告诉我,「我花在她们身上的时间与精神,多到你无法想像。」
我明白了。那是过多的爱──会把孩子溺死,也会把孩子困死。
她说:「为了她们,我根本没有时间吃晚餐,在办公室也忙到没有时间吃午餐。」「为了她们,我花了无数个夜晚,读了无数本亲子教育的书籍。」「为了她们,我牺牲了自己很多个人时间,拒绝了很多男士对我的追求。」「为了她们,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小便。我已经憋尿憋了好几个小时。」
说到憋尿的时候,她哭了,扭曲的表情完全不像个妈妈,倒像个受尽伤害的小女孩。看到她哭泣时,大女儿忍不住反驳说:「我又没叫你不小便!」
妈妈要两个女儿负责她心中所有的伤害。包括憋尿的委屈,也是女儿「害」的,她们该担负起责任。
我明白了,她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话语的内容有着很浓厚的受害色彩。那是她最熟悉的神韵、语气,以及不断重复埋怨的对白。
她那两个孩子有行为偏差问题吗?没有。她们只是不比别人的孩子聪明、反应不够敏捷、家务做得不够「专业」(「专业」是这位妈妈用的词语)。她们不听话、不服从,只会顶嘴。
听到这里,我也明白了。
爸爸的逃之夭夭,加重了妈妈做为受害者的戏分。一旦妈妈扮演如此典型的受害者角色,就必须要有对角,戏剧才能上演。结果,两个女儿都不愿意做拯救者,偏偏选择了与妈妈作对的迫害者角色。
▲很多受害者的眼泪、埋怨,都是变相的权力,试图要掌控身边每一个人,来引发身边每个人对他产生愧疚感。(示意图/pakutaso)
◎成长与改变,全靠自己
受害者,对于掌权有着非常浓烈的欲望,因为他们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外在的肯定与成就来巩固自己的内在价值。
如果你能够看清楚,很多受害者的眼泪、埋怨,甚至是一些「可怜我吧」的言语,都是变相的权力,试图要掌控身边每一个人,来引发身边每个人对他产生愧疚感。
所以,让你猜,这个妈妈到底要我扮演什么角色?当然是拯救者的角色了!
如果我认同她的付出,可怜她的牺牲精神,进而愿意「修理」她的女儿,这一场剧就可以堂皇地正式上演了,而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卷入这一场心理游戏⋯⋯可是,她万万没想到,我拒绝做拯救者的角色。
●●●
我请两个女儿离开辅导室,单独与这位妈妈对谈。我用很专业的语气告诉她:「如果你要改变你的孩子,首先你要改变你自己。因为,孩子只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他们只是反映家庭互动的病态,他们并不是病态的本身。所以,我们大人要重新成长自己,重新整理自己。」
她告诉我:「我已经做过TJTA的测验啦!我还要成长什么?」TJTA(Taylor Johnson Temperament Analysis)能够测出个案的18种性格,进而推测个案与人们的互动模式。
我对她说:「我的意思不是要你再做TJTA的测验,而是要你改变你自己。」
「我为什么要改变自己?」「你的问题问得很好。你觉得有必要改变你自己吗?」「我觉得我没有必要改变自己!以前我的妈妈也是这样对待我,可是我从来不顶嘴,也不反驳。虽然她管我,对我要求很高,但我却很能够体谅她,因为她很可怜,爸爸一直虐待她。所以,现在轮到我这样做妈妈,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
我听到了——她以前是扮演拯救妈妈的角色,所以,她也会要求女儿同样做到拯救者的角色。可是,我深信她的期望会落空。
我发现无论我怎么说服她,她都不同意我的说法。最后,我不勉强她,只是诚实地告诉她:「有一天,当你愿意改变你自己时,我会在这里帮助你。」
我们结束了这一次的面谈。
▲成长更是拒绝再扮演受害者,决意为自己的生命而负责,做出改变。(图/取自免费图库stocksnap)
◎爱的成长,是重新创造自己
如果这位妈妈有机会看到我这篇文章,请原谅我当初的词不达意;让我现在把话说得更清楚一点。
成长不是回顾原生家庭,发现问题,然后为自己找一个借口,把责任推卸给父母。成长不是一直把知识往头脑塞,然后把知识转化为权威,要孩子服从。成长更不是继续扮演受害者,要每一个人为你现在的生命而负责,要每一个人为你而做出改变。要是这样可以让你的女儿成长,我称之为「伤害的成长」。
对我而言,成长是回顾原生家庭,发现问题;不找借口,重新创造自己。成长是不断求知,把知识运用在自己的身上;去芜存菁后,才散发给别人。成长更是拒绝再扮演受害者,决意为自己的生命而负责,做出改变。这种成长,我把它称为「爱的成长」。
所以,妈妈,你到底选择了伤害,还是爱?
★本文摘自宝瓶文化出版《允许自己选择爱》,作者冯以量。「你可曾想过:在你的生命里,你的父母曾传承了什么给你?而你又打算传承什么给你的孩子?过去没学会的课题如今重现,就是要让我们做出一个更好的选择,以摆脱旧有思维带来的痛苦。你可以选择给你自己爱,为自己创造爱。冯以量不写理论分析,而是如实还原与协助对象的对话、互动历程。」
►我们的美丽就用白纸黑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