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 达赖喇嘛引领迈向智慧的阶梯

文/《智慧阶梯:通往幸福的密道》、高宝书版、翁仕杰

达赖喇嘛已经为我们指出通往幸福人生的密道,只要你愿意踏出一步,登上智慧的阶梯,自然就能照见心性的奥秘

达赖喇嘛以一位长久修行过来人的身分,分享在菩提心的修行中如何化困境为转机。他开门见山地告诫我们,不能期待生活中所遭遇到的挑战会自动改变,但只要我们改变对这些情境的态度,就能不再躲避困难,勇敢面对,把危机视为自我改善提升的良机。

佛陀教法带给我们很大的好处,这些教法以一种非常特定的方式提到了我们的问题,当然它们也和其他教师与修行道有所共鸣,像是爱心、慈悲、布施、诚实、亲切、慷慨、利他心、喜悦心和宽恕等等,都是被多数人承认和赞赏的品德。佛教极力强调要把这些美德发展到极致。达赖喇嘛的教导没有一样是容易的,都需要努力下功夫才行。佛陀自己也努力修行到几乎快死掉的地步,但回报却很大,无法加以衡量。──李察吉尔

【中译者导读】照见心奥秘

这是一本有关佛教哲学的书,很难一读就懂。由于蕴藏了深厚的精神奥秘,需要不舍不弃的持续钻研,才能领略出内涵丰富智慧的微言大义。也许一开头这样说,会让你产生挫折感。但请你不要马上放弃,因为只要你认真研究,用心思维,一定会有先苦后甘的回味无穷,开始尝到智慧的甜头,因而爱不释手,一读再读,温故知新,进而心领神会,有所证悟。这就是当今世界心灵导师达赖喇嘛所出版的每一本书特有的法力与魅力。

达赖喇嘛不仅是身为持有西藏佛教古老教法传统的最高权威,也是全球佛教徒最被景仰崇拜的佛教导师。他使用口语白话,把深奥严谨的佛教义理说明到非佛教徒都听得懂,可以说是最能以通俗方式推广佛法的大师。这个成就来自于他完成了最严格的藏传佛教经论教育,然后又以最开放的胸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通晓当代人类各种主流议题,使他成为兼具传统与现代学养、开启沟通东西文明的最佳管道。

达赖喇嘛所解说的佛法,没有拗口难解的专门术语,一般人都能听得懂。即使是像本书的主题:佛教宗派义理哲学,已属专业的佛教学术研究范围,他都能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日常用语,精确解释艰深的抽象理念,其逻辑推理的一致性以及与生活经验的契合度,连没有宗教信仰的西方科学家也对他的广博学识由衷敬佩,甚至真心追随这位深藏古典精髓的现代智者哲人

这位著作已经超过等身的伟大上师,擅长把古老的佛教哲学转换成生活的智慧,再次阐明佛陀转法轮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而不是落入皓首穷经的文义争辩,或是口头禅式地天马行空高来高去。所以达赖喇嘛的教导总是带有直指人心的实际可行性,提纲挈领又理路清晰,显现出这些法语都是他毕生修行的证悟所得,源自他内心一再印证的智慧宝库。他不厌其烦地重复强调没有令人立即开悟的速食佛法,总是苦口婆心地提醒我们应该依闻、思、修的进程按部就班修行,一语道破修行的进步动力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努力,不该只是祈求外来力量的神秘加持,这才是佛陀教导佛法的真正用意。

达赖喇嘛在本书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宇宙的中心。连我们所建立的时空座标与人生价值,都完全以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定义。这个自我观是我们了解和连结所有存在的基本参考架构。我们所谓的痛苦快乐,说到底都是因自我的观念而产生的结果。痛苦是沉溺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的结果,这种行为又迫使我们做出造成更多痛苦的各种行为。我们似乎就在这个自我中心的循环中一直转个不停,构成了一己的轮回。快乐就是让这种的痛苦停止。

达赖喇嘛解释佛陀成正觉后最先教导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就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明苦、苦之因、苦的寂灭状态和得到寂灭状态的修行道。佛陀教导我们首先得要认知自己的痛苦状态,然后承认苦因,接着努力修道,才能停止痛苦的循环。其中,对自我的错误认识和爱执是苦因。为了去除苦因而灭止苦果,所有不同的佛教派别都倡导要培养无我的见解是最根本的修行道。所以我们可以说,无我的观点是佛陀教法的核心本质,在无我的见解上衍生出对治苦因的大小乘修道方法

印度佛教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四个主要佛教教义宗派: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唯识宗和中观宗。这些宗派的印度佛教论师虽然全都认同真实恒常的自我是不存在的,但是他们对无我的定义与诠释方法却各有不同。仅管他们在究竟的存在上驳斥了对自我观念的错误认识,但在世俗现象上并不完全否定有自我观念的存在。于是在佛教教义中就有一系列不同的无我学说,包含拒斥常我的存在到拒斥自性我的存在都有,他们彼此争辩自己宗派所主张的无我理论才是最正确的见地

西藏佛教在接受印度佛教所发展出来的各种无我观后,不再强调不同宗派之间的争论对立处,反而把各佛教宗派对无我的不同解释统合成导向究竟无我见地之阶梯。做为后起之秀的西藏佛教论师,认为此无我见阶梯中的每一个梯级可以帮助我们辨认更微细的无我观念,特别是在说明有关无我的多重面向中,其存在的面向是什么,不存在的面向又是什么。因而,这四个宗派的学说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依次第顺序去除错误的我见,最后证得和佛无二的完美觉悟。

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是此阶梯底层的两派小乘佛教。这两个宗派都把人的现象定义为无我,但是他们主张其他现象如构成人的身心蕴体却不是无我的,具有真实的特性。他们对无我的了解着重于人不具有自足与独立的性质,这些小乘宗派的修行者努力证悟人的存在只是一种相依相待的状态,没有恒常绝对的性质,也就是没有常我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人无我」。

这个阶梯中更高段的唯识宗和最高段的中观宗论师们不表同意地认为这个无我的定义太狭窄了,只包含了人的范围。这些大乘佛教论师认为无我的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组成个人的身心五蕴以及存在的每件事物上。中观宗的开山祖师龙树菩萨指出,一旦我们觉得自己的身心蕴体具有某种本有的自然体性,就没办法完全断除某种执着自我的感觉。事实上,这些身心蕴体是建立自我的基础,而这些蕴体本身又由更细小的部份心识所组成。对龙树菩萨而言,下部佛教哲学宗派对人无我所达到的了解并非是佛陀教导无我的最高境界,因为还留有执着自性真实观念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