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强迫新生代学习文言文和历史

翁立扬【第1】学习文言文历史,无助于提升学生道德操守: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运用理性」「思辨」而出的产物。有一辆25个座位公车由起点站发车,20位年长者、10位中年人、10位孕妇走上了公车;20位年长者说:「我们身体不如年轻时硬朗了,无法在颠簸的路程中站稳身体」,10位中年人说「我们上了8个小时的班,很需要有座位可以让我坐着睡觉」,10位孕妇说「我们现在千万不能够跌倒,也不能够让情绪处于紧绷状态」;中年人们经由「理性」察觉到自己是最不需要座位的族群,于是便将25个座位全部让给了20位年长者和10位孕妇,可是座位仍然不够,于是年长者、孕妇、公车驾驶三方经过协商之后,25个座位分别由16位年长者和9位孕妇获得,公车驾驶紧急要求公司调来第二辆同样有25个座位的公车,载送剩下的4位年长者和1位孕妇抵达目的地;10位中年人则分散于两辆公车上,于年长者、孕妇需要下车时搀扶他们下车。「道德」是人与人之间运用「理性」「思辨」而出的产物,当所有人皆于「理性」上认同这项「道德」时,这项「道德」才可以成立,原本计划好的事务才可以开始运行﹝公车驾驶才可以采下油门﹞;而「学习文言文和世界各国的历史」本身并不能够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背诵、记忆、被灌输」和「思考」是毫无瓜葛的两种能力。纯粹的「历史课程」就是不断得背诵和记忆;背诵、记忆完一派学者的观点后,又开始背诵、记忆另一派学者的观点;背诵、记忆完一种历史解释后,又开始背诵、记忆另一种历史解释。在大学历史系课堂上,老师教完一个段落之后,或许会刺激你去思考「历史人物当时的作法是否合乎道德?」,这的确能够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但是这并非「历史课」的本体;倘若一整节课从头到尾都在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这堂课就不是「历史课」了,而是「哲学课」。纯粹的「文言文课程」就是不断得「欣赏」已故大师的文采,「模仿」已故大师的写作技巧;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当然也可能刺激你去思考「这位已故大师的『思想体系』有没有迂腐之处?有没有值得今人实践之处?」,这的确能够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但是这并非「国文课」的本体;倘若一整节课从头到尾都在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这堂课就不是「国文课」了,而是「哲学课」。【第2】学习文言文和历史,无法「陶冶」学生的「性情」:倘若你读「文言文和历史课本」有办法像接触「琼瑶和九把刀的小说、邓丽君和周杰伦的音乐、李安魏德圣电影」那样陶醉到无可自拔,那笔者也无话可说;但对于绝大部分的国高中学生而言,文言文和历史课本除了「帮助自己在考场上赢得胜利与虚荣心」之外,是完全无法和自己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的。「心灵健康者」必然发自内心地爱着世界上所有的人类和动物,「心灵不健康者」即使对于自己的「血缘上的亲人、法律上的配偶」照样毫无感情;「人类的心灵」并不受「人类的理性」所控制,我无法运用「理性」决定「我是否要爱上这位女生」,也无法运用「理性」决定「我是否要爱着自己的父母子女」;学校教育办得再高明,也顶多能够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如欲使受教者的「心灵」变得健康,就必须使其在亲情友情爱情上找到自己所深爱的人与深爱自己的人;「上帝对世人的真爱」对多数人而言皆可遇不可求,对于无法成功与上帝相应的普罗大众而言,唯有「亲情、友情、爱情上的真爱」才能够疗愈「受创、变质的心灵」。【第3】爱国教育与民主、人权背道而驰:「你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你就必须热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秩序;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类都还生活在蛮荒的时刻,我们的祖先便已经开创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世界了」。许多鼓吹群体主义的知识分子们理想中的「国文课、历史课」就是「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课程。

﹝爱国是义务吗?一个国家的国民有义务要爱他的国家吗?美国建国过程中也确实发生过不少苦难与奋斗,德国建国过程中也确实发生过不少苦难与奋斗,第三世界中的许多国家建国过程中也确实发生过不少苦难与奋斗;假使人类诞生在世上每个国家的机率是均等的,且笔者并非诞生在中华民国,而是诞生在美国、德国、第三世界中的任何国家,笔者是否仍然有义务爱着中华民国、爱着促使中华民国建国的革命烈士?﹞笔者前面已经提过:我无法运用「理性」决定「我是否要爱上这位女生」。同样的道理:我无法运用「理性」决定「我是否要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学校教育办得再高明,也顶多只能够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而无法使学生「爱上自己的国家或整个地球村」。倘若不是透过「教育」的途径,而是透过「洗脑」的途径﹝譬如说:将中华民国建国过程中所确实发生过的苦难与奋斗,拍成100部感人热泪的电影,于义务教育的课堂上强力播送给学生看﹞,几乎绝对足以导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自己的民族、国家,但是这样做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学生没有逃避义务教育的余地,也就失去了「不看爱国电影」的余地,也就失去了「不爱上自己的民族、国家」的自由。今天,假如我喜欢上了妳,而且已经喜欢到了「愿意为妳付出一切」的地步,我准备了情书和大量的鲜花礼物向妳提出追求;试问:我有正当性----要求妳「一定要答应我的追求、一定要做我的女朋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正当性「反对」「妳也爱上了我→妳选择和我交往」。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正当性「反对」「妳并不爱我→妳拒绝和我交往」。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正当性「要求」「妳必须爱上我→妳必须和我交往」。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正当性「要求」「妳不准爱上我→妳不准和我交往」。人类感情上的自由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宪法愿意赋予妳这项自由,妳才有正当性拥有这项自由;更不是我们的父母点头过后才算数。我们的爸妈有正当性「反对」「我们一起熬夜爆肝、一起吃不健康的高胆固醇的食物」,但没有正当性「反对」「我们爱上彼此→整天生活在一起」。同样的道理,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正当性「要求」「我必须爱上、认同『我所从属的民族与国家』」。「国家」是因为「一群人共同签署了一份契约,每位个体皆根据这份契约牺牲、付出了某些自由」才会存在;每一位「履行契约」的个体皆有正当性拥有「这份契约所带来的保障」;而不是「发自内心得爱上这份契约的个体」才有正当性拥有「这份契约所带来的保障」。同样的道理,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正当性「反对」「我们爱上了靖国神社里面所陈列的历史人物→参拜靖国神社」,即使是「于第二次中日战争中罹难」的中国百姓也一样;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正当性「反对」「我们爱上了先总统蒋公→参拜中正纪念堂」,即使是「曾经受害于白色恐怖」的长辈也一样。我「爱上了一位杀人犯→与那位杀人犯交往」并不意味着我就「认同这位杀人犯过往的暴行」;假使我的爸妈、恋人成为了杀人犯,假使我的爸妈、恋人被判无期徒刑或死刑,我在道德上依然有绝对的正当性「继续爱着我的爸妈、恋人,并且搬到监狱中与我的爸妈、恋人生活在一起,直到他们自然死亡或者伏法」。「人类感情上的自由」就是如此神圣而不可侵犯,而「宗教信仰上的自由」也是一样。

读者们可能会以为我是废死派,因为「将杀人犯处以死刑」不就剥夺了「杀人犯和他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天赋人权」了吗?笔者并非废死派,关于是否废死,笔者还写过另一篇文章:感情是不能勉强的,宽恕也一样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118/128689.htm

【第4】和考试相搏斗的青春年华,不利于学生了解、认识「真实的自己」:

在讲求升学绩效的高中当中,「绝大部分的受教者」直到高中三年级,对于自己的「兴趣、性向、人格特质梦想」依然一无所知;他们打从国中一年级﹝甚至国小高年级﹞开始,就在周遭人(父母、师长、同龄者竞争)的压力之下猛K国英数自社;距离段考、模拟考愈近的日子,就愈只能够和「四选一的单选题」、「五选多的多选题」搏斗,而没有机会「透过人与人之间在自然状态下的单纯互动」厘清自己真实的「兴趣、性向、人格特质、梦想」;「高中老师眼中用功进取的乖小孩」在历时三年的高中生涯中,大都未曾拥有「与造福人群有关的梦想」,而且他们最后多进入了「不合乎自身兴趣、性向、人格特质的大学科系」。

借由和他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互动,能够让我更加认识「真实的自己」;在我发现自己喜欢上或开始讨厌「一个人的某一部分」的同时,我对于「自己的某一部分」也有了新的认识;当我发现「这里的人或这里的风景」没有办法使自己感到非常快乐,「追求幸福与美好的动力」会促使自己勇于踏出故乡去认识更多的人、走过更多的地方;当我参与过各种不一样的生活,融入过更多不一样的情绪与氛围,我就会更加明白这世界存在着哪些「可以更好的地方」?而自己期盼渴望着为周遭人、为地球村编织出怎样的全新色彩?在修补旧世界、编织新世界的过程中,我又更加明白「自己爱好担负怎样的使命」、「自己具备何种『能够用勇气与智慧与以克服』的弱点」;更重要的是,在我发现「『不同地方、不同领域的』『才相识不久的家人』拥有和自己同样的心愿与蓝图」的同时,我已经不再只是一个人了……

同样都是成为水电工,「发现自己的兴趣、性向、人格特质与这份行业的工作内容相吻合,并且出于造福人群的梦想而选择了这份工作」相较于「因为当不了白领阶层,才选择从事出卖劳力的工作」是截然不同的。在一个健全、稳定、和谐而有生命力的社会当中,从事「水电工」所能够获得的社会声望,相较于从事医生、法官、工程师所能够获得的社会声望,是等量的,父母、师长、同侪都会因为自己的子女、学生、朋友有志于从事「劳力工作」而感到骄傲;因为「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若没有这群「不容易被镁光灯照到的」劳动者辛勤地耕耘,一个只有「高知识分子」而没有「劳力工作者」的社会,就好比一位头脑灵光却无法移动身体的残疾者

●作者翁立扬,辅仁大学历史系学生。个人网志:http://www.wretch.cc/blog/aaa81039。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网友更多声音与讨论,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