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文课的质与量」能「提升新生代的文化水准」?

翁立扬

想要提升「新生代文化水准」,就必须先弄清楚:何谓「文化」?主流大众对于「文化」二字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同心圆。这个同心圆的内部,是一个尊卑分明的世界;愈接近核心要素,就愈尊贵;离核心愈远的要素,就愈卑微。

「一项要素与核心之间的距离」取决于「该项要素的整体内涵当中,涵盖了多少密度的逻辑概念?」;「哲学类的书籍」当中,每一句话,就陈述了一个逻辑概念,「思想类的书籍」当中,每一页,就陈述了一个逻辑概念,「文学奖的得奖作品」当中,每十几页,就陈述了一个逻辑概念,「通俗的小说」当中,每一百多页,就陈述了一个逻辑概念,「好朋友间畅聊了三天三夜」,恐怕,也只能讲出一丁点的逻辑概念;猫咪与猫咪之间,有办法用「猫咪的方式」来沟通,但是,倘若将一只猫咪一辈子对同类表达过的所有眼神、鸣叫、肢体动作,都翻译成人类的语言,当中,会存在着多少逻辑概念?

因此,根据主流大众的思维,提升「新生代的文化水准」的方法在于:

(1)要求新生代,多读儒家哲学、墨家哲学、道家哲学、法家哲学的原文;其次,是历朝历代思想家的著作;再其次,是古今中外被公认为「经典」的文学著作。

(2)要求新生代,不要太沉迷于中等文化和低等文化;将它们当作偶尔一次的消遣就好了。

根据主流大众的思维:「逻辑」成分愈高的「文化」,地位就愈尊贵;「逻辑」成分愈低的「文化」,地位就愈卑微。

每位个体,都必须启动大脑中的「理性装置」,才有办法接收「逻辑」、创造「逻辑」;然而,各位读者,是否曾经思考过:「运用『理性』时的自己」真的是「最真实的自己」吗?

譬如说:各位读者,目前所正在阅读的这篇文章,是笔者「一改再改」之后的完成品;在这篇论说文的初稿当中,支撑着整篇论说文的「逻辑」,充满了瑕疵与不完备之处;效命于「逻辑」的「文笔」,也是「效命」得一塌糊涂;笔者之所以,要针对这篇论说文「一改再改」;就是不希望,这篇论说文,在它「既无道理,也无说服力」的时候,就被公诸于世。

无论,各位读者,是否认同「笔者的这篇论说文,是篇好文章」?毫无疑问的,这是一篇「注重逻辑概念、语气正襟笔法严谨」的文章;如果将「笔者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朋友、家人所说出来的话」记录成文字,记录出来的成果,怎么可能会是一篇「注重逻辑概念、语气正襟、笔法严谨」的文章呢!

同样的道理,脱口秀的表演者,在台上说得生动;当脱口秀的表演者,结束了表演,走下了讲台,回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之后;他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可能,会用表演脱口秀的方式,来和他的情人、家人、朋友说话。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报正刊论坛版、副刊艺文版所刊登的文章,篇幅较长的,可能有一千多字;读者们,可以在十分钟以内,就将一篇一千字的文章给阅读完;但是,该篇文章创作者,写文章的速度,怎么可能和「读者阅读文章的速度」同样快速!

日报正刊论坛版、副刊艺文版上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创作者「花费长时间及许多脑力精心铺陈好,要给你看的」;舞团、剧团的任何一场公开演出,都是舞者演员「长时间锻炼而出的成果」,无论在训练、彩排或正式演出的过程中,大脑都必须维持「全神贯注」的专注力;但是,假如有哪位文艺创作者、舞者、演员,在日常生活当中,与情人、家人、朋友互动的时候,其言行举止,依然是「花费长时间及许多脑力,精心铺陈好,要给情人、家人、朋友看的」,那么,这位文艺创作者、舞者、演员,恐怕是个城府极深的人。

何谓「文化」?在笔者的认知当中,「文化」就是「走下舞台和讲台,放下『理性思维能力、外人灌输于你我的枷锁』之后的『日常生活』」。

让笔者叙述得再明白些。

手掌在「脑部意识」未尽周全的指挥下,触碰到高温物体,又在「脑部意识」还来不及反应出痛苦,也来不及下达新指令的「第一时间」,迅速自高温物体表面抽离。以上,是国中生物课所提及的「无意识的反射动作」。

但是,在「高等动物的生活」当中,许多的作用,都必须依靠「脑部意识」的指挥,才有办法达成。

人类的「脑部意识」,经常是由不同的主人所控制。

当人类在享受美食、享受热水澡、做爱的时候,是「用生理需求主宰脑部意识」。

当人类在谈恋爱、发脾气、兴高采烈的时候,是「用人格特质主宰脑部意识」。

当人类在思考的时候,是「用理性主宰脑部意识」。

当人类不愿意思考,而选择服从命令的时候,是「用『外人以填鸭式教育,灌输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知识』主宰脑部意识」。

只有「用生理需求主宰脑部意识」以及「用人格特质主宰脑部意识」时的「我们」,才是「真实的我们」!而「用理性主宰脑部意识」时的「我们」,其实,只不过是「为了『达成某项目标』,而暂时先不要做『真实的我们』,暂时先把『真实的我们』放入冷宫」时的「我们」!

「真实的我们」是不会思考的。

「真实的我们」只懂得:感动或不耐烦?热情冷漠?幸福或悲惨?甜蜜或苦涩?快乐或痛苦?振奋或失落?思念或不如不见?信任或猜忌?期待或厌倦?祝福或诅咒?大方或含蓄?勇敢或懦弱?有兴趣或没兴趣?身心上的轻松或紧绷?身心上的精力充沛或疲惫?拥有尊严或缺乏尊严?拥有自信或缺乏自信?拥有避风港或缺乏避风港?拥有安全感或缺乏安全感?能否由爱慕虚荣的泥沼中抽身而出?能否由忌妒他人的泥沼中抽身而出?吃饱喝足或饥饿口渴性高潮或性饥渴?温度适宜或怕冷怕热?。

「真实的我们」不但不会「思考」,更不会「克制我们的情绪」;当我们在「克制我们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已经不是在做「真实的我们」了,而是在压抑「真正的我们」。

有时候,当「我们所爱的人」遇到了困难,我们就马上,不由自主得开始「思考」:该怎么做,才能够帮助自己的爱人

「正在思考『该如何帮助爱人?』」时的「我们」,也不是「真实的我们」;「想出解决方案之后,将身体依偎在爱人的身体上,让大脑休息」时的「我们」,才是「真实的我们」!

只有「真实的我们、原形毕露时的我们」,才是「文化」。

每一位个体,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生理需求」和「人格特质」。

无论,个体的主人,是否愿意正视、面对:她(他)自己的「生理需求」和「人格特质」?

不肯正视、不愿意面对,也无法抹灭:「其生理需求与人格特质确实存在」的事实。

因此,假如,地球上的总人口数为「9,999,999,999」;地球上,就存在着9,999,999,999种不同的「文化」!

那么,假使,地球上,真的存在着9,999,999,999种不同的「文化」;那么,这么多种「文化」,彼此之间,存在着「高低之分」或「好坏之分」吗?

「好的文化、高等的文化」:终其一生,一年到头,一天当中,从早到晚,都生活在「感动,热情,幸福,甜蜜,快乐,振奋,思念,信任,期待,祝福,勇敢,对人事物充满兴趣,身心上的轻松自在,身心上的精力充沛,拥有尊严,拥有自信,拥有避风港,拥有安全感,已经由爱慕虚荣的泥沼中抽身而出,已经由忌妒他人的泥沼中抽身而出,吃饱喝足,性高潮,温度适宜」当中。

「坏的文化、低等的文化」:终其一生,一年到头,一天当中,从早到晚,都生活在「不耐烦,冷漠,悲惨,苦涩,痛苦,失落,巴不得不要再见面,猜忌,厌倦,诅咒,懦弱,对人事物不感兴趣,身心上的紧绷,身心上的疲惫,缺乏尊严,缺乏自信,缺乏避风港,缺乏安全感,无法由爱慕虚荣的泥沼中抽身而出,无法由忌妒他人的泥沼中抽身而出,饥饿口渴,性饥渴,怕冷怕热」当中。

因此,「提升新生代的文化水准」,就是:希望新生代,终其一生,一年到头,一天当中,从早到晚,都生活在「感动,热情,幸福,甜蜜,快乐,振奋,思念,信任,期待,祝福,勇敢,对人事物充满兴趣,身心上的轻松自在,身心上的精力充沛,拥有尊严,拥有自信,拥有避风港,拥有安全感,已经由爱慕虚荣的泥沼中抽身而出,已经由忌妒他人的泥沼中抽身而出,吃饱喝足,性高潮,温度适宜」当中,而不要生活在「不耐烦,冷漠,悲惨,苦涩,痛苦,失落,巴不得不要再见面,猜忌,厌倦,诅咒,懦弱,对人事物不感兴趣,身心上的紧绷,身心上的疲惫,缺乏尊严,缺乏自信,缺乏避风港,缺乏安全感,无法由爱慕虚荣的泥沼中抽身而出,无法由忌妒他人的泥沼中抽身而出,饥饿口渴,性饥渴,怕冷怕热」当中。

因此,笔者认为,「提升新生代的文化水准」的首要原则在于:帮助新生代,在日常生活当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和「真正喜欢自己的人」。

喜欢一个人,所喜欢的,就是「对方的人格特质」。

因此,喜欢一个人,不但不会介意对方「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还会期待对方:身心放轻松、顺其自然得「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无论是在亲情、友情、爱情上,都是如此。

人生中最「感动,热情,幸福,甜蜜,快乐,信任,期待,身心上的轻松自在,身心上的精力充沛,拥有尊严,拥有自信,拥有避风港,拥有安全感,性高潮」的时光,莫过于: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的身边「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而且「自己真正喜欢的人」也同样喜欢着「真实的自己」。

相对的,假如,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了「自己真正讨厌的人」和「真正讨厌自己的人」……

讨厌一个人,所讨厌的,就是「对方的人格特质」。

因此,假如:某甲和某乙,都相互讨厌着「对方的人格特质」,而且,某甲和某乙,又一定必须「与彼此互动」,而无法刻意「回避彼此」

那么,某甲和某乙,在与彼此互动时,就不应当「用人格特质主宰脑部意识」,而应当「用理性主宰脑部意识」;也就是:某甲和某乙,应当运用理性,与彼此「思考→实验→辩驳→相互约定出一套『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互动模式』」。

●作者翁立扬,辅仁大学历史系学生。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网友更多声音与讨论,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