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进欧洲 合资股比变数多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中欧投资协定如期结束谈判。《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经历了7年、35轮谈判,终于收官。欧方称其为全面投资协定,是2009年欧盟层面通过《里斯本条约》获得投资专属权后面向外商签的第一份协定;于中国而言,协定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范畴,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四方面内容,是中国与发达经济体达成的首份高水平经贸协定。中欧投资协定将为中欧相互投资提供更开放和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更光明的合作前景。对中国汽车产业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之所以如此引发关注,与中欧间超大规模的经贸往来有关。中欧人口总数超18亿,占世界人口比例超24%。中欧投资协定的签订将惠及全球近1/4人口。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对欧盟的出口总额达到4.5万亿元,增长5.3%。目前,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互利合作基础好、潜力大、机遇新,中欧投资协定等制度性安排必将进一步提升双方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释放出新的潜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顺利完成表明,中欧只有在平等互惠、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扩大双向开放,才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一个更加稳健成熟、迈向更高水平的中欧关系,对双方乃至全球的繁荣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所言:“世界需要欧盟与中国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
据统计,欧盟对华投资仅占其对外投资存量的4%,中国投资只占欧盟吸收外资总额的2%。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表示,这些数据和双方合作的意愿是不相符的。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也是欧盟的诉求。包括整车、零部件的各类投资,在双方以往的对外投资中占有较大比例,尤其是中国零部件企业近年来在欧洲的投资在不断增加。在构建全球汽车供应链的背景下,双方在汽车领域的投资还有很大扩展空间。
汽车一直是中欧经贸往来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到欧洲也一直是很多中国车企的诉求。CAI框架内,中国汽车出口到欧洲的规模和数量将大幅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兼副秘书长叶盛基表示,中欧投资协定达成将对中欧汽车贸易往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在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表示,因为欧洲对汽车产品质量、排放标准等有非常严苛的要求,中国车企进入欧洲有一定难度。但中国SUV、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已经进入欧洲,并且有本地化组装业务。“我们在欧洲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张建平如是说。
CAI达成后,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欧洲投资的机会将显著增加,但因为投资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将利好新能源整车对欧出口,在商业上会有一些便利。商务部发布消息称,在第八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双方承诺将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和互利合作。双方致力于继续推动欧元和人民币国际化。金融的双向开放无疑对汽车的进出口有重要影响。
按照中欧投资协定的约定,双方市场准入程度将进一步加大,制造业最先受益,中国汽车工业开放的步伐也将加快。商务部条法司司长李詠箑在去年12月30日晚的商务部媒体吹风会上透露,中方在中欧投资协定中纳入了金融等领域自主开放的举措,同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序扩大了部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对外开放,比如医院和汽车领域。
尽管按照此前中国汽车行业的股比放开时间表,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合资股比将完全放开,但这显然无法满足以德系车企为代表的欧洲车企的迫切需求。此前,宝马已经增持了华晨宝马股份;大众也开启在中国成立第三家合资企业的进程,并将持股比例提升至80%。面对中国这一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德系车企正在谋求更大的投资机会。按照目前各合资企业的情况,业内外普遍认为,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北京奔驰等三家德系合资车企外方,对合资企业股比变更有较大的诉求,而且,这几家企业此前也都传出外方要求变更持股比例的消息,只是一直未能落地。
根据中欧投资协定,这几家合资企业的股比变更似乎不可避免。张建平表示:“过去,中国和欧洲在汽车领域的合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相互之间实现了优势互补。下一步,双方在合资模式上或将有更多可能性。不是简单的‘分手’、改变股比结构,而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同形式。不同企业间的合资股比、合资模式也会各有不同。总体而言,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一定会加剧。”在张建平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蛋糕相当大,有特斯拉先例在前,再加上中欧投资协议达成,预计未来,欧洲新能源车企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中国新能源汽车抢占欧洲市场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纯电动汽车数量不断增长。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不断升级,在欧洲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欧盟各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本土品牌销量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中国新能源车企(品牌)有望在欧洲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包括比亚迪、上汽大通、爱驰、金康塞力斯等在内的一众中国车企都有产品出口到欧洲。CAI的达成无疑将为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开拓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比亚迪、北汽、上汽、吉利、五菱、小鹏、蔚来、爱驰都将推进在欧洲销售新能源汽车的计划。福布斯还发文称,比亚迪、北汽、上汽、小鹏、蔚来5个中国企业的电动汽车有望在今年全面登陆欧洲,并称它们为“最值得期待的电动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加快在欧洲投资的步伐。去年11月,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SVOLT)在德国萨尔州投资20亿元建设两家汽车电池工厂的项目正式敲定。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正在为抢占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做准备。
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王秉刚表示,电动车是我国汽车工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好机会和突破口。“相对来讲,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水平走在国际前列,全球减少碳排放的呼声较高,很多国家(地区)正在推广使用电动汽车。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我国动力电池已经销售到国外,同时在国外建电池厂。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起来以后,对国外机床、测试等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现在还主要依赖进口。因此,继续保持开放的政策,与国外企业保持合作交流,尤其要互通有无,加强国际贸易关系是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对比来看,我们的主动权更大一点,要抓住这个优势,弥补自身不足。”本报记者 王金玉 《 中国汽车报 》(2021-01-18 0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