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发展进阶 重构未来出行

电动化只是汽车变革的1.0版本。未来充分释放汽车造福社会的潜能,还有赖于网联化、智能化对出行服务的创新,使电动汽车能源革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实现融合与对接。”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汽车变革,中国电动汽车百人理事长陈清泰如此表示。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正由初级阶段转向中高级阶段。正如此次大会的主题“出行科技链接未来城市”,未来汽车与未来交通、未来城市协同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在政策、科技、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多方推动下,重构未来出行成为这场汽车革命的重头戏。

■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中高级阶段

当下,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从政策方面来讲,国家层面已经多次针对智能汽车、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下发相关文件。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日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刚刚发布。

“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同一类问题连发三个文件,这是很少见的。这三个重要文件一脉相承,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智能汽车、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陈清泰强调,以这三个重要文件为标志,我国新能源汽车正由初级发展阶段转向中高级发展阶段。

在新能源汽车初级发展阶段,行业着重解决三电技术、提高安全性、破解续驶短、充电难、买车贵、不安全等电动汽车自身问题;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阶段,则转向与相关行业和技术的高度协同,充分挖掘未来汽车造福社会的潜能。

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机械处处长吴卫看来,电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不可逆转的发展战略方向。他也强调,智能化并不是自由化的智能化,而是系统化的智能化。战略的实施更需要系统协同、持续和不断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意味着要基于中国的通信、时空定位道路基础设施、交通场景、交通出行的需求和信息的连通安全来进行系统建设。

“无论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交通,还是发展未来出行,发展的平衡性是一定要考虑的要素。”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理事长、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笑京认为,汽车要走向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就要建设新基础设施,还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时要考虑现阶段的实现以及与未来衔接的可能。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过程中,每一个方面都是周期较长、牵动全社会的巨大系统工程。”对此,陈清泰提到,“需要政府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从一开始就把汽车、能源、通信、交通、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以新的理念,把它放在高科技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现技术协同、规划协同、政策协同、法规协同。”他表示,如果把握好有序推进、打破壁垒、开放市场,我们完全可以成为赢家。

■扩大应用大数据自动驾驶技术

吴卫强调,智能汽车是未来城市和出行的主要承载。针对智能汽车的前景,车企在市场上积极布局。“电动化、数字化和自动驾驶是大众集团未来变革的核心方向。”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市场战略与规划负责人张岚表示,基于对未来市场的理解,大众集团制定了相应的战略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客户出行需求。根据“2025+”战略,着眼于2025年及未来,大众集团将在中国市场推出超过30款纯电动车型,为了实现这一系列战略目标,今年大众汽车集团将完成对江淮和国轩高科的战略投资合作。

“未来的电动汽车不仅是存储和消纳绿色能源的基本单位,还是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更是将新一代移动通信、共享出行链接在一起的节点,从而推动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较大程度上破解长期困扰我们的能源、环境、城市交通痛点和难点问题,重塑未来出行体验。”陈清泰表示。

陈清泰提到,实现这次变革所依赖的可再生能源、移动互联网以及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恰恰是我国近年发展状况较好的领域,已经有较好的技术和人才积累,基本不存在技术障碍。在张永伟看来,这次以信息化和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工业革命技术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在汽车领域、出行领域,带来了出行领域的巨大变革。

消费者所熟知的“北斗+5G”就是最好的例子。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中心主任刘经南介绍,远程时空位置精准感控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必备要求,“5G+北斗”车联网是一个有精准时空位置服务和感控能力的工业互联网,能够提供高阶道路感知、精准导航和远控服务的路边基础设施。

此外,在此次大会上,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推广出行科技的应用,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孟秋介绍,之后交通运输部将重点推动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深化大数据在行业的应用;二是稳妥推进自动驾驶新技术的应用。目前,北京、上海、重庆、广州、郑州、深圳等城市都在开展无人驾驶出租车公交车在城市道路上的载人研发测试。为确保稳妥推进,孟秋提到了几点保障,自动驾驶车辆在测试结束拟投入运行和应用前,要充分评估运营安全风险,认真制定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自动驾驶车辆运营安全保障机制。同时,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应用评估工作,保证自动驾驶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

■未来出行结构正在重塑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者的出行习惯、出行服务模式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在人口密度高、出行需求最为旺盛的特大型城市和大型城市更为突出。孟秋表示,疫情给消费者出行带来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公共交通客运量明显下降,个体对个性化出行的依赖,使得公交优先发展受到了潜在影响;另一方面,个性化出行方式得到快速发展,出行新业态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在大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首席专家张永伟代表百人会发布了两份出行领域报告——《未来城市出行蓝皮书(2020)》及《重塑出行: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的融合进化》。其中提到,从出行方式来看,城市出行主要分为公共出行、出租出行和“最后一公里”出行,目前城市出行的需求正在转向个性化。此外,现有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机动车出行需求,公共出行、出租车出行与“最后一公里”出行也存在各自的特性化问题。

据悉,目前的出行市场中,网约车、共享单车、分时租赁等新业态稳步增长。根据孟秋分享的一组数据,截至目前,网约车领域已经有超过190家平台公司在各地取得了经营许可,250多万名驾驶员持证服务,百万辆合规车辆投入市场,日均订单达到了2100万单,占整个出租汽车客运量的20%左右;共享单车已经在全国360座城市投放运营,日均骑行量达到了4570万人次;在分时租赁领域,各地已经投入运营的车辆超过20万辆。

不过,由于出行规模的增长,中国大城市的日常出行仍应以公共交通为主。王笑京表示:“日前发布的北京市出行数据中,中心城区工作日出行总量是3975万人次。”对于城市交通的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部围绕这一目标也将重点推进几方面的工作,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便是其中之一。

对于未来出行的美好畅想,少不了对实现自动驾驶的热切期盼。据悉,国内外多家企业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进行自动驾驶载客商业化运营,主要以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为主。张永伟预测,2028年自动驾驶运营车辆可实现无安全员驾驶。本报记者 赵琼 《 中国汽车报 》(2020-11-09  0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