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妈NG行为罹患「妈妈手」抱娃超没力 1条橡皮筋可预防

▲新手妈NG行为罹患「妈妈手」!抱小孩痛爆。(图/记者赖文萱翻摄)

记者赖文萱/高雄报导

32岁高小姐从事律师助理工作,今年五月喜迎第一胎宝宝,自从孩子出生后,经常感到右手腕及拇指基部疼痛,连拧毛巾、托餐碗盘都牵制受限,尤其在抱孩子和喂奶时疼痛更加明显,因而来到门诊求治,确诊为「妈妈手」肌腱炎。医师提醒,预防甚于治疗,平时可用「一条橡皮筋」多加运动伸展,以强化手部肌肉。

收治病患的阮综合医院骨科医师曾祥睿说,孕产妇因怀孕末期荷尔蒙的改变,会导致液体积聚,尤其在手腕及手部,导致腱鞘及滑囊水肿甚至发炎。病患高小姐坐月子期间,除了抱小婴儿时手腕过度弯曲、大拇指过度外展等姿势外,她也常半躺床上以单手握手机并以拇指滑手机,经理学检查后确诊为「妈妈手」肌腱炎。

甚至在然而在局部注射类固醇药物、配合复健运动及使用肌腱护具等保守治疗方式都无效后,施以局部麻醉手术及微创伤口治疗方式,释放压迫拇指肌腱的狭窄的腱鞘,同时运用防沾黏涂料,以降低术后肌腱与周围组织沾黏风险并快速痊愈。高小姐术后疼痛感即明显减轻,手腕功能恢复正常。

▲阮综合医院骨科医师曾祥睿。(图/记者赖文萱翻摄)

曾祥睿医师解释,「妈妈手」是狭窄性肌腱滑膜炎(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由于手腕和拇指频繁的不当使用,导致腱鞘发炎与狭窄,使肌腱在活动时卡住或摩擦,从而造成疼痛。

患者的大拇指近手腕处出现持续疼痛及肿胀,甚至无法使力。一旦发生粘黏,则有紧绷感,大拇指活动时会因此「卡住」,拇指侧手腕处甚至可触摸到凸起肿胀且疼痛的肿块,当握拳、扭动手腕或举起物品时更明显。

据统计此症女性发生率是男性6倍,常见于需要反复使用手腕和拇指的动作或职业。例如抱婴幼儿、洗衣服、扭毛巾等,工作中需要长时间重复使用拇指施力者,例如打字员、单手端托餐盘的服务生、惯用单手拇指滑手机者。

他进一步指出,「妈妈手」借由改变动作及复健等自然修复有可能好转,但也有可能变成只要大拇指一用力就会酸痛或无力的慢性发炎。因此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建议以手术方式治疗。手术在门诊局部麻醉后即可施行,前后约20分钟左右,创口小,感染风险低,无须住院,术后一周即恢复手腕功能,照常生活工作。

▲新手妈NG行为罹患「妈妈手」,医教用1条橡皮筋预防。(图/记者赖文萱翻摄)

医师建议,预防胜于治疗,避免罹患「妈妈手」平常可做运动来伸展、强化手部肌肉。

1. 大拇指牵拉运动:将大拇指握在拳头里,拳眼朝上,将拳头向下,直到手腕感到紧绷,维持10秒钟后放松,动作重复10次为一回,每日做3回。

2.大拇指阻力运动:橡皮筋套在拇指和其他手指上,拇指慢慢张开以感到橡皮圈的张力,尽可能撑到最大后维持10秒钟,接着放松休息,动作重复10次为一回,每日做3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