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地摊,不一样的买卖

环球时报驻澳大利亚特派记者 陈效卫地摊是人间烟火,是细碎的商业生机。新西兰对地摊的申请和管理相对宽松,也因此形成了种类繁多、烟火气浓的各类地摊:既有一周不停歇的,也有周末才开放的;既有位置固定的,也有随意安排的;既有为生计的,也有不计成本的,真可谓五花八门。地摊不仅是当地人经商、品尝美食、享受悠闲生活的场所,也是外国游人感受新西兰浓浓市井气息、领略其多元文化的必到之地。

诚信

固定摊:申请到执照即可“摆”

在新西兰,摊位通常是指在夜市早市较为固定的地方、提供半开放式的服务或者商品销售手推车铁皮移动货柜子。这种正规摊位需向新西兰各地的市议会申请牌照,费用从40新西兰元(1新西兰元约合4.5元人民币)至80新西兰元不等。如果销售蔬菜、食品等有卫生风险的商品,认证则更加严格,摊位费用也升到120至250新西兰元。有了执照后,摊贩必须严格遵循规则,包括不得销售酒精、香烟、毒品以及非法、假冒、伪造或被盗的物品,装卸货时不得阻塞通道或通行通道,必须清除所有垃圾并在每晚结束时保持摊位空间清洁等。

对于在大街上铺一块布或硬纸板小贩或在走动中向他人兜售的流动摊贩,则不用任何执照。只不过,繁华区街边步道上“地盘”通常都是一侧的商铺、大楼或者地产所有,摊能否摆下去,取决于业主是否同意。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市议会也会聘请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清理,但都是协商解决问题,不会出现暴力执法。

夜市摊:赚钱付学费

在新西兰,烟火气最旺、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摊非夜市摊莫属。如新西兰最繁华的城市奥克兰夜市,不仅一周7天不打烊,而且遍及东西南北各区。这里的夜市摊位收费一晚从40到150新西兰元不等。据统计,摊位每晚的营业额少则数十新西兰,多则数千新西兰。夜市卖的东西,有厨房用品、洗漱用品、化妆品、旅游纪念品等无所不包。除了购物外,很多人逛夜市还是为了一饱口福。新西兰是个移民国家,中国水饺、东南亚烤串、韩国拌饭、西班牙海鲜饭……各国地道的小吃应有尽有。

摆地摊的新西兰女孩

在这里摆摊的两类人比较多,一是新老移民,赚钱以“讨生计”。二是当地大学生。新西兰的大学生学费一般都是向政府贷款,毕业后自己偿还。为此,很多大学生课余时间到夜市摆摊,有的自小就养成了自食其力的习惯。最近几年走红的“小摊主伊西·威灵,2018年11岁时就在当地集市上销售有机蔬果种子和种植工具,后来转为在网上为人们邮寄可供种植的菜种。在实现了赚钱付学费的“小目标”后,已是一家创业公司老板的小伊西又确立了“大目标”——做公益。

车库摊:“赔本赚吆喝”

与夜市比起来,车库摆摊这种地摊经济似乎是在“赔本赚吆喝”。新西兰城市的很多小区,周末通常都有车库摆摊,实际上就是“车库仓储大甩卖”。这种摊,一般需要提前几天用硬纸板写上甩卖的时间,挂在街区里广而告之。到时全家齐出动,把自家不用的厨具、电器、玩具、书籍光盘、挂饰、纪念品等摆放在车库门外。用这种方式清理旧物,是很多家庭搬家前的必备动作,也是一些年长者人生“做减法”的标配。

西方有谚语云:人的好恶各不同。自己视为敝屣,别人可能当作宝贝。如此买卖你情我愿,且常有意外惊喜,达成交易的幸福感远超商场购物。足不出户,没有摊位费用,更没有运输、包装等费用,车库摊所价格都非常便宜。遇到懂行识货的“知音”,书籍等就象征性收取费用,甚至是完全赠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买卖注重的是一种社交活动。城市的邻里关系大多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车库摊,来来往往都是街坊邻居。如此亦卖亦送,精神往来大于买卖自身,邻里关系得到提升,车库摊发挥了纽带作用。

无人摊:付款凭自觉

顾名思义,无人摊就是没有照看的摊位。初听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无人摊通常出现在农贸市场。为了出售方便,无人摊的商品大都事先包装好。无人售卖,节省了人力成本,价格自然就比较便宜,无论是蔬果还是花草,都不例外。如每袋梨只卖4新西兰元,每袋苹果和柠檬则只卖2新西兰元。

无人照看,如何收费呢?摊主一般在货物旁边放个“诚信箱”或无线Pos机。顾客买多少就付多少钱。没有摄像头,没有人盯,一切全凭顾客自觉。诚信箱上写着:“感谢您的自觉和诚信”。中国古老的成语“不欺暗室”,在这里找到了佐证。一位摊主表示,自己从事无人摊多年,商品从没有缺斤短两,顾客支付也从没有“缺元少分”。

还有一种可归于地摊行当的“免费共享摊”,就更见“大公”精神。这里的摊位,实际上就是个人的后院。很多居民会在后院种植果树和蔬菜,收获有盈余时就直接“对外开放”:让大家上门免费采摘,“吃不了兜着走”。在此基础上,还有人专门建立了“蔬果共享站点”,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新鲜的蔬果、果酱、鸡蛋等。乐善好施的新西兰人如此将买卖做成了慈善,可称得上摆摊的另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