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水道取水口「细水逐流」环境教育展 结合艺术与科普
▲新竹水道取水口即日起推出《细水逐流-水资源环境教育展》。(图/新竹市政府提供)
新竹振道记者 蔡文绮/新竹报导
新竹水道取水口即日起推出全新的《细水逐流-水资源环境教育展》,用互动式及大型艺术装置,带民众认识并珍惜新竹的水资源。今(13)日举办开幕记者会,新竹市长林智坚表示,「新竹水道取水口」展示馆是上任后首座开启并完工的古迹修复工程,现已是亲子最爱的亲水场域,新一档展览可看到完整新竹水系图、香山少年净滩团用海洋废弃物进行的艺术创作、还有户外水画墙让孩子创作,结合当代艺术与科普教育,是寓教娱乐的好地方。
林智坚表示,竹市目前共有63处古迹历建,上任以来积极向中央争取经费,启动修复10处,目前5处已完成、另5处修复中。新竹水道取水口过去深埋地下,历时4年多让珍贵古迹重见天日,也顺应地势加入溜滑梯、攀岩亲子设施,让民众参观之余也能放电玩耍;去(108)年4月开馆以来,已累计近5万入馆人次,同年更获得国家卓越建设奖「最佳规划设计类」金质奖肯定。
林智坚表示,「古迹再生」最重要的工作是修复后的活化,新竹水道取水口正是古迹修复再运用的成功案例,未来展示馆将作为隆恩圳绿带的延伸、今(109)年底完成委外促参的风城文创馆、明年中完工的儿童探索馆、预计后年底完工的国际展演中心等,让此区成为科技与艺文并重的优质生活圈。
林智坚也跟孩子们,一起在户外水画墙上画出水滴状图案,并进入馆内参观,聆听日常生活中不被注意到的水声,像是马桶、莲蓬头等浴厕物件,感受水的流动,以及香山少年净滩团用废弃物做出的杂货舖艺术装置,借此呼吁民众珍惜水资源、重视海洋废弃物问题。
文化局表示,新竹水道取水口于1929年完工,已经高龄91岁,是日治时期城市迈入用水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修复后的展示馆在第一唧筒室介绍取水口历史沿革及建筑特色,在第二唧筒室则规划了水与环境之主题展,以有趣互动科普方式,推广水资源的重要性。此次新展由策展人张馨之邀请数位当代艺术家,打造「细水逐流」系列作品,分别为「伏流声响」、「新竹水系景观互动墙」、「香山杂货铺」、「水宝战士」、「户外水画墙」等,希望更多民众造访取水口。
策展人张馨之指出,《细水逐流-水资源环境教育展》中,艺术家蔡坤霖的「伏流声响」用水管作为展区布置,并让民众把耳朵靠向水龙头、马桶前,听水流声响,从细节中发现水与生活习习相关;「新竹水系景观互动墙」则是艺术家黄义雄的作品,透过清楚明了的地图与灯示,让民众了解隆恩圳、汀甫圳、头前溪、客雅溪、南寮渔港等新竹市的水系相对地理位置,甚至能找出住家旁的水系是甚么;香山少年水环境巡守队号召下完成的「香山杂货铺」,则以捡拾到的海洋废弃物为素材,重新设计打造,吸引民众关心海废议题,提高爱惜水资源的意识;「水宝战士」和「户外水画墙」,可以让大小朋友实际亲水、体验水的创作。
文化局表示,展览期间也将邀请曾于南门溪展开《合流》计划,结合环境与艺术教育并将之带进校园的艺术家叶珮如,带领「隆恩圳艺术工作坊」,预计在8月23日导读隆恩圳,并以此为主题发想、带领工坊参与者一起体验关于水的创作!
文化局表示,取水口展示馆借由古迹与公园的结合,融合自然与人文的亲子游憩空间,让民众在游玩的同时,也可驻足欣赏美丽的古迹,认识城市历史、感受艺术氛围,了解历史文化脉络,进而保存爱护珍贵的文化资产。《细水逐流-水资源环境教育展》开展时间为9:00-12:00、13:00-17:00(周一、民俗节日休馆),户外戏水池开放时间为9:00-17:00(周二到四;周六到日),周一、周五及民俗节日不开放。
凯擘新竹 蔡文绮 采访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