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胖”的金地,迟到的“规模执念”

天龙八部》里,慕容复出身世家,年少成名,却肩负沉重的家族包袱,受困于登顶武林的执念,最终被过度膨胀的野心吞噬,悲剧收场。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但在地产江湖,出道即巅峰,未必是好事。

8月28日,金地集团(600383.SH)披露了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报告期内,金地销售规模同比逆市上涨18.7%,半年破千亿,但与此同时,营业收入却下滑11.6%,归母利润跌幅17.9%,经营效益追不上规模增长。

“虚胖”的背后,透露出金地早年成名、中道失速、后程乏力的“焦虑”。

错失弯道,规模还香吗?

快速扩张、利润缩水、负债走高

15年前,地产四大金刚还是“招保万金”。

彼时,金地专注高端地产,独占山头,曾经高居中国房企TOP3。

但也正是“高毛利低周转”的模式,让金地在此后长达十年的“规模竞争”中,不敌异军突起的行业“黑马”,失速掉队。

在这场房企“跑马圈地”的排位赛中,规模意味着话语权。原本不愿“自降身段”的金地,2016年也不得不按下扩张的“快进键”。

2015年,金地全年销售额只有617亿元,2016年直接突破千亿;2019年,金地销售额再度翻倍,成功跻身两千亿房企俱乐部;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影响下,金地仍交出了1016亿元的“期中考成绩单”,同比增速达18.7%。

根据已披露的中报,今年上半年,金地规模增速位列TOP20房企第3名,仅次于金茂的31%和恒大的23.8%,而同属两千亿阵营的房企中,除金地外,仅世茂增速上两位数,为10.1%。

与此同时,金地在土地市场上“疯狂扫货”。今年上半年,金地共拿地52宗,新增土储649万平方米,其中,一二线新增储约占67%,目前,金地已进入全国65个城市,总土储约5866万平方米。

从2017年开始,金地每年拿地总投资额高达千亿,2019年达到巅峰,全年新增土地113宗,新增土储1688万平米,同比涨幅高达57.5%,总投资额同比增长20%,达到1200亿元。

无论纵向还是横向来看,金地此轮进阶都足够彪悍。但当行业已经开始反思“规模陷阱”,转而强调“高质增长”时,十年前错失弯道的金地,如今才沉溺在规模的追逐之中,是“亡羊补牢”还是“踩错节点”?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金地实现营业收入198.75亿元,同比下降1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8亿元, 同比下滑17.9%,扣非归母净利润21.2亿,跌幅更是高达40.9%。

不赚钱的规模,是金地当下面临的尴尬。上半年销售规模1105亿的世茂,归母净利润52.7亿,是金地的1.8倍;而上半年销售规模1108亿的华润置地,核心净利润83.7亿,是金地的2.8倍。

大举“摊饼”,也使金地的负债持续走高。

2017到2019年,金地负债总额从1500亿元拉满到2500亿元,有息负债从553.54亿元上升至947.58亿元。今年上半年,截止报告期末,金地的负债总额已达到2921亿元,有息负债1084.57亿元,资产负债率从2017年的72.13%升至如今的78.79%,虽然在强杠杆的地产圈不算高,但增速仍值得警惕。

逆市赶超,为何不增利?

高价拿地、权益比低、存货承压

从保守到激进,金地的路径切换雷厉风行,但“高增长”之下,“不增利”的原因也日渐浮出水面。

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今年上半年,金地拿地总投资额位列房企第6位,但与此同时,拿地面积却仅排在房企第16位。重仓高地价城市,坚持高溢价拿地,正是近年来金地在土拍市场上的“狼性”打法。

仅今年6月份,金地就分别以总价40.24亿元和24.73亿,竞得上海嘉定新城两宗地块,溢价率分别为35.48%和27.9%。

但回顾过往,金地曾两次在拿地策略上“踏空”。

先是2007年高价拿地,后由于手头吃紧,错过2008年低价拿地的时机;紧接着是2009年高调杀入华东,却遭遇最严限购令,最终80%的项目被套住,去化受阻。

2014年之后,安邦人寿和福德生命人寿两位险资股东入股金地,金地开始转向“先拿地引合作方,再共同出资开发”的模式,但这在解决资金缺口的同时,却带来权益占比过低、规模无法转化为营收的问题。

2020年上半年,金地新增土储649万平方米,权益占比为52.08%,进一步拉低整体水平。截止报告期末,金地5866万平方米的总土储中,权益占比仅为51.31%,在2019年53.54%的基础上继续下行。

对此,平安证券曾指出,金地土储权益占比低,未来或面临少数股东权益损益占比上升而稀释归母净利润的风险。

地产壹线根据中报的公开信息,统计了金地现有的290个项目,发现权益占比≤50%的项目有154个,占总数的53.1%,其中权益占比≤30%的项目也高达50个,占总数的17.2%,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高价拿地抬升了成本,不得不通过合作开发分散风险,而合作开发又必然降低权益比,与此同时,高地价项目去化缓慢,容易导致存货积压,也暴露了金地在周转上的短板,最终反映为利润的缩水。

从2016年到2019年,金地的存货规模由718亿元增加至1398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从687.27天提高至1208.06天,两项指标都几乎翻倍。

今年上半年,截止报告期末,金地存货规模攀升至1570亿元,存货周转天数达到2148.09天,比去年年中同期的1585.58天,显著拉长。

2019年,金地的存货周转率仅为0.298,在上市房企中仅排27位,仅看历年中报,今年上半年金地的存货周转率为0.08,创近4年新低。

与此同时,金地的开发节奏正在降速。今年上半年,金地新开工面积7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完成全年计划的56%;而竣工面积却只有2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7%,仅完成全年计划的20%。

存货作为可变现资产,反映的是房企未来的预期营收,但存货规模过大,意味着去化承压,存货周转率过低,意味着经营效率不足。如何把规模盘活,带来真正的效益,成为横在金地面前的一道坎。

危机四伏,钢丝上摇摆?

围标受罚、楼盘翻车、红线擦边

如果说,“不增利”的金地,只是在经历规模阵痛,那么,频繁遭受处罚的金地,已经是在“踩钢丝”。

6月份,金地使用“马甲”围标,旗下两家公司同时参与竞拍“苏地2020-WG-18号”地块,遭到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报,被限制其3年内不得参加苏州市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竞价出让活动。

此前,深圳的金地塞拉维花园因虚假承诺,被法院判赔7400余万元,而根据今年以来法院发布的文书,金地集团与其旗下子公司——深圳市金地北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各有7次因合同纠纷与消费者对薄公堂,其中5次被冻结相关财产。

去年,金地北京项目,由于涉及不实宣传、补充协议存在不合理条款、样板间装修标准与实际交房不符等违规行为,被北京市住建委责令立即整改;今年,金地河北项目,也因未办理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建设等违法行为,被廊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给予处罚。

金地急了,而就在此时,“三道红线”又响起了警报。

8月份,监管部门传达了房企融资新规,要求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被称为“三道红线”。

监管层将根据“越线”的数量,将房企分为“红橙黄绿”四档,并以此决定其融资时有息负债的上限。金地三线未越,留在“绿档”。

但中报数据显示,截止报告期末,金地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9.9%,惊险擦线,而1.26的现金短债比,也不太乐观。

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金地经营性现金流再度为负,达到-85.75亿元,而同期融资性现金流则直接超过整个2019年,达到77.67亿元;截至中报期末,金地经营性现金流仍处于-32.77亿元, 同期融资性现金流达到109.4亿元。

在规模扩张的高峰遇到红线天花板,金地会停下脚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