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批特别预算成小金库

中央政府1年以上公共债务未偿余额创新高,学者提出「特别预算」成「特权预算」等三大争议点。(本报资料照片)

面对审计部公布最新「中央政府总决算审核报告」,2022年度预计短绌高达4000余亿元,1年以上公共债务未偿余额至今年底将创历史新高,政大财政系教授陈国梁提出「特别预算」成「特权预算」等三大争议点,建议国会应设立拨款委员会监督特别预算使用状况,并吁请政府岁入编列等应更贴近现实。

陈国梁表示,《公共债务法》规定,中央每年应就编列当年度课税的5到6%偿还债务,现在每年编列偿债规模在850到900亿元间,约是法规「下限」。

其次,每年总预算可多「偿债」部分,来自于税收超过预算数(超征)部位,陈国梁指出,这4年超征额度逾5000多亿元,光去年就超征4034亿元,但就财政部所言这4年还债3700亿元,那剩余的超征金额政府又花到哪去?政府有义务向民众说明。

近年长债余额攀升,主要源于特别预算,陈国梁直言,台湾的特别预算是「具特权」的预算,大多是匡列一笔预算后,后续花费、支出几乎不受国会监督,像是疫苗采购、五倍券花费等,无疑成为政府小金库。此外,特别预算常超出财政纪律规范,如新冠肺炎特别预算就超越政府每年举债额度不可逾总预算及特别预算岁出总额的15%上限。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说,随着新冠疫情扩散,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举债规模增加,面临原本疫情期间的僵尸企业在疫情过后恐无法存活,景气趋缓,政府举债弹性将会更小,未来还有军购、国防等特别预算拟举债,建议政府应谨慎以对,并以缩小财政赤字为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