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风格与时俱进 写诗替中文字找位置
出生花莲的知名台湾诗人杨牧惊传今天(13日)过世于台北国泰医院,享寿80岁。(图/本报资料照)
诗人杨牧在13日因病过世,震惊文坛。杨牧的诗、散文、评论、翻译方面都十分杰出,对文坛影响很深。诗评奚密曾在杨牧纪录片中表示,「我不会把他定义在台湾文学的范畴里,而更倾向于定位在整个现代汉诗的历史里。就创作的质和量来看,我个人认为杨牧是现代汉诗史上最伟大、成就最高的诗人。」
杨牧的第一本诗集《水之湄》于1960年出版,当时笔名仍为「叶珊」,在后记中曾经矢志自许,表明一生将永续探索、实验,务求不拘泥于一种固定风格。而早期浪漫抒情的文风,在改笔名为「杨牧」之后,增添哲学辩证,也注入社会关照。
汉学家马悦然就曾评论,杨牧创作风格「与时俱进,令人惊异」,也认为杨牧的诗特色在于「语言缜密多姿,句构随机拆解,变化有致,而主词的省略和行尾标点符号的阙如更平添耐人寻味的多义性」。
雅言出版社发行人、作家颜择雅则在脸书贴文中表示,杨牧的《叶珊散文集》是华语散文创作的一个高峰,「这本散文集证明少年强说愁,只要文辞够富丽,绝对可以写出一流散文。但模仿这本很容易变东施效颦,因为构思意象的能力没人能跟杨牧比 。他一出手就那么高,但难得的是,杨牧后来并没有重复自己。」
杨牧在2000年获得国家文艺奖时,曾在领奖感言中表示,想把汉字使它摆在一个最好的位置,来创造台湾的文学,「但我在想的是创作『文学』,而不是『这个文学』或『那个文学』,因为在创作、社会上讨论文学时,应该要是更普世、普遍的。我是以这样的信念在创作。」
杨牧也曾说过,很多中文字,现在好多人都不再用了,所以有些字需要下点功夫,去找到它应该被放置的位置,「有些字别人不用、自己不用,一千年、两千年不用,就消失了。假如你要写现代诗,要把这些中文拯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