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良、许增如/游民与毛小孩

美国宠物摄影师诺拉莱文(Norah Levine)拍出一系列人与宠物相处的照片,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街友与宠物之间真挚的互动,感动许多人。(图/达志影像

作者杨志良、许增如

欧洲,常常看到街头游民身边伴着一只大狗,人狗相依为命。狗不但可以守护流浪汉的安全,在黑夜乃至寒冬彼此陪伴,给予对方温暖,更是流浪汉情感的慰藉。所以在欧洲街头,常常可以见到流浪汉乞讨的不是自身的温饱,而是狗儿的温饱。

不久前有一支影片在网路上广为流传,内容是法国爱护动物组织在街上捡拾流浪猫狗,三名职员不顾流浪汉苦苦哀求,强行将他的爱犬抢走,还将流浪汉摔在地上。爱护动物组织虽然解释,是流浪汉未能照顾好小狗,把小狗当作行乞工具,他们为了小狗好才将牠带走,但是此举已饱受外界批评,更有网民发起线上联署,要求该组织把小狗还给流浪汉。

也许你会疑惑,人都养不活了,还养狗。但是只要是人,都需要爱与被爱,毛小孩与人之间相依相存的小说、电影,不知凡几,赚了不知多少热泪,造成多少孩童吵着要养毛小孩。游民是社会疏离的边缘人,可能是被家人或社会遗弃,甚至背叛,或者反过来,过去遗弃或背叛了家人,导致今天成为孤独的灵魂。毛小孩不嫌贫爱富,不计美丑,只要真心相待,就不离不弃。游民们对爱与被爱的渴求,会比一般人更加急迫。正因为人和毛小孩的情感如此真切,这样的情感,正可以做为维系游民与社会的重要连结。

举例来说,通常游民很排斥进收容所,即使外面天寒地冻。2009年冬天,比利时列支市政府特地开放足球俱乐部,收容游民度过寒冬,其中包括开放八个床位,让游民可以带狗进驻,结果这个计划非常成功,游民为了不让狗受冻,愿意进驻收容所,整个冬天这八个床位都供不应求。

▼即便只有一点点的空间,只要能和心爱毛孩子在一起,就会是温暖的家。图为美国宠物摄影师诺拉莱文的摄影作品。(图/达志影像)

德国有个叫「五十五十」(Fiftyfifty)的慈善团体,2006年时在杜塞尔道夫提出一个underdog的计划。这个计划定期派出诊疗小巴在市区巡逻,由兽医师担任志工,为街头游民饲养的狗提供治疗与疾病防治协助。车上另有随行的街头志工(street worker),趁机提供游民安置与请领各项社会救助的相关讯息。游民常过着露宿街头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们唯一剩下可信任、相依为命的「家人」,便是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毛小孩。该计划不仅仅是提供游民所需的宠物医疗服务,也达到协助游民与社会连结的目的

基于人和动物的真诚情感,在欧洲,对于若干身心障碍病患,因难于敞开心胸与「工于心计」的常人互动,普遍利用与动物互动,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像最近台湾新闻很热门的「与马对话」(Equine Assisted Learning),就是源自「马协助治疗法」(Equine Assisted Therapy),透过医师及专业治疗人员设计与马互动的过程,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发展迄今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后来衍生成为领导学习的相关课程,由专业训练机构规划执行。

▲美国大兵战地工作承受高度压力,狗儿就像是他们的异乡家人一样,这群美国大兵努力送这群毛孩家族赴美,这次他们将永远不再分离。(图/翻摄自www.sfgate.com/)

最近在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军医院也推动一个「英雄的陪伴」计划,医院养小狗来为军人做心理咨商。军人借由在医院摸摸狗、和狗玩,可纾解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让这些毛小孩带给军人们足够的温暖及正面能量。

游民、社会疏离,是工业化后普遍的现象,随着科技进步,人际关系愈发疏离及异化。人类和动物间的真诚情感,反而更能呈现人性本质,形成抚慰人心、凝聚社会的正面力量。最近台北市市长遇到市民陈情流浪狗问题,提到他想到万华游民,引来以「流浪狗比拟街民」的失言争议。柯市长自清是在说管理方式,其实无论是流浪狗还是街民,从来都不属于管理问题,而是我们对于流浪狗及街民,有什么样的情感和责任。

●作者杨志良,亚洲大学健康管理学院讲座教授;许增如,科技部产学园区业务司副司长。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

▼杨志良(左)、许增如(右)。

更多毛孩子与街友的感人故事:

幼犬吓得尖叫!法国动保团体抢走街友小狗 声称被下药

收入只有回收宝特瓶的钱 印度流浪汉坚持喂养7只狗

流浪汉看见狗狗走来 无私分享手中仅有煎包、摸摸牠头

「我们没有家,但我有你」流浪者与他们的宠物

不舍阿富汗战地狗! 美大兵与狗机场团聚超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