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还是魅力无限?在摩洛哥偶遇"马枪大赛"

谈及这个美丽的国度人们想起的多是好莱坞镜头下的“卡萨布兰卡”、世界三大蓝色小镇之一的“舍夫沙万”以及扼守直布罗陀海峡的“丹吉尔”等等。

却鲜有人提及被当地人称为“无形文化遗产”的马枪大赛。因为这项民俗盛事对于有着固定行程规划的游客们而言,往往可遇不可求,它的举办时间不固定,视各个部落闲暇时间而定。笔者不久前曾经和当地朋友偶遇了这样一场盛事。

“震耳欲聋”的赛事

丰润的物产和适宜的气候,养成了摩洛哥乐天、轻松的国民性格。人们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值得狂欢与庆祝的日子,尤其是生活在城郊村镇贝都因人,更是如此。盛夏8月,正值农闲时节,摩洛哥各大机构也开始休假,笔者利用学校假期,和朋友一同出城游玩,在经停某个贝都因人聚居镇时,被突如其来的车流所吸引。一行人顺着拥挤的人群走到了一座广场,只见地面上尘土飞扬,整整齐齐站立着若干马队,穿着民俗服饰的骑士们或摩拳擦掌,或严阵以待。而广场中央的一支几十人队伍俨然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表演。在一个骑手的号令下,几十名骑手策马一齐向观众席奔去。热情的乡民们把我们带进了帐篷,和其他乡民一起席地而坐。刚坐下没多久,旁边的一名贝都因妇女就示意我们捂住耳朵,笔者还没反应过来,到达终点线的马队已经齐刷刷立定,骑手们举起手中火枪向天空鸣放,而他们仅仅距观众席十米之遥!三声齐鸣之后,骑手驾着马儿,以整齐的步伐绕场一周离去,我们顾不上耳朵嗡嗡作响,也和其他观众一起热烈地鼓起了掌。而很快,下一支马队又向我们奔袭而来,骑手们一手牵拽马缰,一手同样高举着火枪!好在这一次我们有了前车之鉴,已经预先捂住了双耳。旁边的妇女见状哈哈直笑,说:“没关系,看多了以后就习惯了。这一支是我们部落的马队,你们仔细看”。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门道,笔者偷偷环顾四周,发现大家对参赛的马队评论得头头是道。原来,评判一支队伍的马枪技艺,主要看三个环节:骑士们在队长口令发出后是否能够完成一系列整齐划一的作战动作,整个队伍是否能够保持一条直线向前冲刺,以及向天鸣枪的声音是否齐整。队伍分数的高低主要由观众的掌声决定,各个环节都达标的队伍赢得的掌声和欢呼声就高。如果出了差错,不光观众们会叹气,就连队伍的首领也会自我批评。

马枪大赛的前世今生

马枪大赛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5世纪。那时的摩洛哥面临欧洲列强的入侵,骑手们奋起反抗,在部落头人的号召下集结一起,手持长矛向敌人进攻。到了16世纪,骑手们手中的武器变成了火枪。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与更替,马枪也由最初的作战仪式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欢庆仪式。每逢农闲时节或节假日,摩洛哥的村镇都会举办马枪大赛,临近各部落的人们携家带口前来为自己部落的马队助威。一场马枪大赛,往往要持续数日,选手和观众都要在场地附近支起帐篷休息,直到赛事结束。因而,除了马枪以外,人们也会借此机会展示和交易各自部落的土特产、举办篝火晚会。而在晚会上,某位年轻帅气的骑士因为白天的出色表演得到某个部落姑娘的芳心,并顺利娶得美人归的浪漫故事时有发生。在摩洛哥人眼中,如今的马枪大赛,与其说是一种赛事,不如说是一场狂欢的盛宴。它既保留了几百年来祖辈流传至今的骑术和战斗精神,又糅合了娱乐与轻松的活动,而这恰恰是马枪大赛受到人们喜爱的魅力所在。

马枪大赛上的女骑士

在我们观看的马枪大赛上,有这样一支队伍尤其抢眼。他们统一着黑装,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一系列动作,赢得了场上观众最热烈的掌声。然而这还不是这支队伍最引人注目之处,倘若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队伍中间骑着唯一一匹白马的骑手,竟然是一名女子!她和身边的男性队友一样的黑衣头巾,举起枪来气势逼人,俨然一副巾帼不让须眉的架势

听乡民说,这个女子三十刚出头,就已经做起了队伍的首领。所谓首领,就是召集队伍进行训练的队长。在比赛时,队长是发起进攻、立定、举枪三个口号的人,所有队员都要严格遵守她的命令。马枪队长是部落里具有很高声望的骑手,是否能够胜任队长,和骑手的年龄无关,与性别自然也无关。但这样的角色似乎总是男性担当起来更为合乎情理。没想到在摩洛哥贝都因的村镇上,却看到了一位英姿飒爽的女队长。乡民们对此倒是见怪不怪,原来有些大赛上甚至还出现过整支全由女骑手组成的队伍,而这也是近年来马枪大赛的新变化。比赛的节奏紧锣密鼓,乡民们也无心去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但在笔者看来,“娘子军”在马枪大赛上的涌现,恰恰是摩洛哥近年来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