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馆回来了!改为「热带雨林馆」 水豚、树懒萌见客

宠物小组/综合报导

台北动物夜行馆拆除近7年,9日终于以全新面貌重新开放,新的夜行馆改为「热带雨林室内馆」,又称为「穿山甲馆」,超人气树懒水豚、大食蚁兽等动物都充满元气地与大家见面

台北市立动物园夜行馆101年9月拆除,当时许多粉丝都好不舍,而馆内的动物们则迁进其他区域,包括猫头鹰住进鸟园囓齿动物住进儿童动物区,而也阿氏夜猴、粗尾侏儒狐猴等动物住在未开放参观栏舍,已经近7年没有与游客见面,如今牠们全都重出江湖,也享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哈~啰~快~来~找~我~玩~喔~(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动物园表示,热带雨林馆从2006年开始规划、设计施作占地约1.5公顷,造价达3.9亿,包括6个户外活动区和1个室内馆,特别的是室内馆设计成穿山甲钢构造型,展示南美洲热带雨林物种园方也提到,「每天都有许多游客询问『夜行馆什么时候重新开放?』,夜行馆闭馆近7年,热带雨林馆花了13年建成,总算赶在暑假与大家见面。」

热带雨林馆有许多「超人气居民」,包括水豚、树懒、婆罗洲红毛猩猩、棕蜘蛛猴、棉头狷猴、指猴、三线潮龟马来长吻鳄等,当中有许多是IUCN红皮书中列为极危或濒危的物种。

▲人气水豚的家也在热带雨林馆。(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过去住在夜行馆的阿氏夜猴、粗尾侏儒狐猴、小懒猴已经好久不见,现在也全搬到热带雨林馆。阿氏夜猴被称为黑夜中的「大眼精灵」,极佳的夜视能力让牠们在漆黑的空中猎捕飞行的昆虫,也因为头部外观被暱称为「无脸男」,园内的阿氏夜猴是民国97年从德国法兰克福动物园远道而来,大家族生活的模样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阿氏夜猴家族从夜行馆闭馆后就不曾见客。(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詹德川先生摄)

粗尾侏儒狐猴有着「大尾巴」,他们会将养分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尾巴作为能量来源,所以营养好的个体尾巴就会特别膨大。粗尾侏儒狐猴在野外会「休眠」,每次休眠状带可长达6个月,这时候就能好好运用尾巴的能量,等待温暖的春天来临。

▲粗尾侏儒狐猴营养越好尾巴越粗。(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詹德川先生摄)

▲小懒猴有双又大又圆的眼睛。(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小懒猴动作缓慢,不过牠们的手脚抓握能力很强,可以长时间待在树上,还能将后脚到挂在树梢,以「倒立」的姿势来捕捉猎物。小懒猴原生于寮国、越南、柬埔寨,但栖地长年被破坏,还被捕捉当作宠物贩售,目前已被IUCN红皮书列为易危保育类动物

▲美丽的大食蚁兽Cortesa2018年8月从新加坡来台,站起来比人还高。(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根据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每秒钟就有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面积的热带雨林消失,园方希望借着热带雨林馆的开幕,让民众体验全新的场馆、不同的动物,也从了解热带雨林开始,一起守护「地球的肺」,让生命生生不息。

▲棉头绢猴发型相当特别。(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热带雨林馆的室内展区「穿山甲馆」需要领参观券,每日参观人数限19200人,每10分钟管控400入馆。比照大猫熊馆方式,游客须在大门入口闸门后置「穿山甲馆参观券」领票,凭票券时间入馆参观,避免长时间排队等候。热带雨林室外区则不需要参观券可以随意参观,园方也特设计游客步道,与动物活动场较近,也因此需要游客保持素养,切勿随意喂食、碰触动物。

▼台北市长柯文哲参观时也看得津津有味。(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延伸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