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社论:精兵简政应对地方财政紧平衡

当收与支发生冲突时,精兵简政就成为必然。

最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报告称,受产业转型和房地产市场影响,多地进入长期财政紧平衡状态,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财政矛盾逐渐凸显,财政可持续性逐渐变差。

具体数据为,今年上半年,31个省市地区财政自给率较2015年出现一定程度下降,近一半地区财政自给率降幅超过10%,一半地区财政自给率低于疫情前水平,1/3地区财政自给率低于去年;今年上半年仅上海市实现收支盈余,有17个地区的财政自给率不足50%;在税收收入和土地财政下滑且债务发行放缓的背景下,非税收入成为地方政府可以自主拓展的唯一途径,与转移支付收入共同弥补财政收支缺口。而非税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各地加大资源资产处置力度、查处大案要案等罚没收入。

而非税收入持续增长、占比持续提升,将可能损害到当地营商环境,并进而阻碍当地经济发展潜能的挖掘,且不论是资产处置,还是罚没收入等,既不可持续,又增加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难度。

因此,各大省级部门持续出现财政收支紧平衡之际,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应成为各地必选题。

为纾缓各地日益凸显的财政紧平衡,近年来中央着力于重塑重构央地财事权匹配关系,而要真正有效推进政府财事权相匹配的财税、财事体制改革,治本之策就是要推动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型。这也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真正让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杜绝政府角色的混搭,通过在公共服务和经济社会秩序的程序正义护卫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鉴于当前经济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缺乏充足的可支配收入和有效购买力,以及社保等民生保障有待完善,有效纾缓地方政府财政紧平衡关键是要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加大社保等民生服务投入,提高人们抵御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提高人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能力。

增加社保等公共服务投入,公共民生的边际投入对整个经济绩效的边际收益提升将更为明显,更有利于纾缓经济所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型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精兵简政、简政放权,通过政府公共服务转型,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减少政府监管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必要干扰,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降低,而且还将有助于为经济活动卸下辎重,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会监督,严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更明确指出:“落实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可以省的钱一定要省,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乱花,坚决防止大手大脚花钱、铺张浪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既用好有限的增量资金,更下大力气盘活、调整存量,将使用效果不好的资金腾出来用于保重点。”

因此,应对地方财政紧平衡,治本之策是基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型,推进政府精兵简政、简政放权等改革,进而与民生息。政府公共服务角色的回归,带来的将是欣欣向荣的经济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