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解读财富分配变化及政府因应之道
财富不均度扩大的原因,除了各业薪资差异日趋两极,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长期飙涨,加以为了购屋以致负债累累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图/Unsplash
我国自民国53年起开办「所得分配调查」,这份调查已持续60年,而有关「财富分配统计」迟至民国80年开办,就此一次,相隔30年,直到日前才公布第二次,可谓得来不易。然而所公布的110年资料呈现的财富差距却让人震惊,最富的前20%与最贫的后20%,相差竟然高达66.9倍,跌破所有人的眼镜。
这里要先解释一下所得和财富,所得是指一年之间家庭所获得的收入,但这收入不含买卖股票、房子所赚取的资本利得,因此分配不均的情况不会太严重。反观财富衡量的是一个时点的家庭资产净值,股票、房地产皆在其中,随着股价、房价上扬,拥有不同资产者的财富就会随着时间而出现很大的变化,因此财富分配不均会严重许多。
我们以两次财富分配统计的时间加以比对,民国80年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即前20%与后20%的比值)为4.97倍,110年升至6.15倍,不均的情况有扩大,惟差距还算平稳,但同一期间的财富差距就不一样了,由16.8倍飙升至66.9倍,不均度远在所得分配之上。
由此可知,造成财富不均度扩大的原因,除了各业薪资差异日趋两极,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长期飙涨,加以为了购屋以致负债累累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我们有以下四点的分析:
第一、现金、存款、股票及共同基金最富与最贫相差39倍:前20%家庭平均每户持有的现金、存款、股票及共同基金于110年底达2,959万元,最贫的20%只有75万元,两者相差39倍。在五等分位里,第五分位组(最富,即前20%)所持有的这项金融资产为其余各组所望尘莫及,第四~第一分位组依序是503万元、221万元、103万元及75万元,与第五分位组的2,959万元有天壤之别。
第二、最富者资产净值中,现金、存款、股票及共同基金占比58%:从各组资产配置可以轻易发现,富者的资产净值里最多的就是现金、存款、股票及共同基金,比例高达57.7%,第四分位仅31.8%、第三分位24.4%、第二分位20.9%,常话说人赚钱慢,钱赚钱快,此一资产配置大概可以证实此言不假。
第三、后20%负债累累,平均每户负债405万元:家庭财富是指家庭的资产净值,净值的意思是资产减负债,负债多的人,资产净值自然就少,110年底这份统计由高(第五分位)而低(第一分位)的负债依序为233万元、149万元、167万元、148万元、405万元,最贫的家庭负债远远高于其他较有钱的家庭,何以如此?他们为何举这么多债?依主计总处的看法,贷款购屋、借钱投资金融性资产是两大原因,追根究底,十余年来房价大涨使得青年人买不起房子,一旦买房子,由于房贷马上让自己陷入贫穷应是最大原因。
第四、前20%平均每户房地产1,480万元为后20%的6.6倍:110年底前20%(第五分位)富有家庭的房地产达1,480万元,后20%(第一分位)平均每户224万元,两者相差6.6倍,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分位的房地产比第二分位的204万高,从房地产而言,原是最贫的第一分位并非资产最少的,但何以家庭资产净值会落到只有77万元?房贷给予的压力自然是重要原因。
综上可知,持有金融资产及房地产让有钱人更有钱,但过度举债却让人陷入贫穷,然而这是一份存量统计,不是长期追踪的资料(panel data),因此我们无法得知今天落在第一分位者,五年后是否会因为获得好工作而升至第四分位,也无法判断最富的第五分位里的家庭会否因投资失利,于几年后落至第二分位。但可以明确知道的是,近年房价持续上涨,「房价所得比」已由91年底的4.26倍剧升至去年底的9.97倍,如此大环境,每个购屋青年鲜有不落入第一分位者,影响所及,他们穷其一生都背负房贷压力,这不只是穷,更是苦。
第一次财富分配统计于81年10月编制完成提报行政院院会时,与会首长热烈讨论,当年行政院长郝柏村指示未来政府应就土地政策、平均地权及因土地取得之财富如何为社会分享等问题审慎研究,也应就如何鼓励与协助年轻人储蓄购屋研究可行办法。回想当年政府对第一次财富分配统计如此看重,准总统赖清德自应更加重视,并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未来的政策方向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