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慈悲推動大學教育平權

政府为落实教育平权1+3方案2月上路,从高中职全面免学费、大专学杂费减免到学贷精进措施,都让家长非常有感,特别是寒假适逢农历春节,开销增加,直呼不用再为新学期的学费凑钱苦恼。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教育部去年推出补助私立大专生学费及相关配套措施,政策的核心诉求在于落实教育平权的理念,白话的说法是,未来台湾的大学虽有公私之分,但是学生受教权不应有公私之别。检视当前台湾高教环境,如何于各校的学费与奖学金所带来的表面平等之外,思考大学如何调整核心教育行政思维,以落实教育平权的政策理念,是目前各大学教育行政管理者所应思考与规画的关键议题。

环视当前台湾高等教育的趋势及政策氛围,各大学为图学校的发展与延续,无不以各类醒目的标语或诉求,企图抢占教育商品市场的关注,且伴随少子女化所带来的招生压力,诸多私立大学院校因面临经营与生存危机,往往将学校运作的重点,放在抢学生与抢注册率,甚或罗列各种名目的高额奖学金,以吸引少数所谓考试高分学生的作法。然,这些貌似商业补习班以高额奖金抢学生生源的作法,表面上抢得少数学生,实质上却贬低了大学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造成舆论常以学历商品化、学位贬值化或无用论来看待大学形象,伤害大学本应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角色与功能。

回顾台湾高教体制的行政管理思维,基本上是以人口红利盈满、高等教育挤破头的前提,所建构出来的一套竞争与文凭主义思维,这种菁英教育的思维或许于过往具有促进学习竞争与专业发展的功能,但面对当前少子女化的现况,大学更应珍视每位大学生的受教权,跳脱过往菁英选才的校务规画思维,协助大学校园内所有的学生获得对等资源的协助。换言之,思索当前台湾高教制度的发展,关心大学发展的行政主管与校方,不应仅是流于学费补贴、学校注册率多寡的思考层次,更应思考如何带领大学跳脱传统菁英教育的思维,提出一套创新的教育行政思维,以回应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

笔者身为大学校长,从事教育政策规画与执行多年,对于当前高教环境的危机与保守感到忧心,期望为政策规画者与教育从业人员提出一些观点,为冷峻的高教市场注入教育希望的暖流。

首先,建议教育部可积极协助大学院校落实教育平权的教育理念。正如此次大学生学费补助政策具有推动教育平权的政策意义,建议教育部后续可积极鼓励大学端落实各项弱势学生助学计划,协助大学生运用大学资源,累积专业能力,发展专业生涯。

其次,呼吁各大学行政主管重新思考面对少子女化现况的教育作为。面对少子女化的困境,除强调办学成效之外,正应掌握此难得的教育转型契机,建构一套协助学生适性发展与教育平权的大学运作模式。

最后,笔者愿提出「教育慈悲」的理念,作为推动教育平权的创新思维。「慈」者,意旨大学应以减少受教者之社会苦痛为方向;「悲」者,意旨大学应以给予受教者希望与所愿为目标。

总结,考量当前台湾经济朝M型发展,通膨压力加剧,学费补助政策确实具有降低学生负担,避免学生因就读大学而「愈读愈穷」的困境;进一步,面对台湾高教转型危机的大学,可秉持「教育慈悲」的理念,以创新的学费补贴作为,呼应教育平权的政策思维,如此之作法,更可深化大学本应承担之教育责任,回归大学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