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逾7成无疏失!神外、骨科最常见 原因多与「自费」有关
▲北医附医今(12)日首度举办「医院医疗争议预防与关怀研讨会」,针对医疗争议之制度、法律、沟通、关怀四大面向进行交流,期盼促进医病良性沟通,共创和谐互信的医疗环境。(图/北医附医提供)
记者洪巧蓝/台北报导
医疗纠纷影响医病关系,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今举办「医院医疗争议预防与关怀研讨会」,根据卫福部统计,逾7成的医疗纠纷诉讼经过鉴定后,判定为无疏失。北医附医调查院内最常发生纠纷的科别,分别为神经外科与骨科,多是因为自费医材使用不如预期影响,解决的关键仍在于良好的医病沟通。
卫福部近年来致力推动诉讼外之医疗争议处理机制,并于今年起实施医疗事故预防及争议处理法(简称医预法),如遇医疗事故或争议,须先透过医疗争议调解机制处理,而非直接进入诉讼程序。新法上路10个月,北医附医邀集卫福部、医学界及法界等各领域专家,借由医法跨领域的探讨与交流,让医疗人员对医疗纠纷鉴定制度、医疗争议、医病沟通与关怀调解有更深入的了解。
北医附医魏柏立副院长指出,根据卫福部统计,台湾自76至112年医疗纠纷诉讼案件总计12,651件,经鉴定结果为无疏失占9,224件(73%)。魏柏立分析,医疗争议的发生并非全来自医疗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医疗过程中的误解、缺少沟通或医疗结果与病人期望有差距所致,也可能是病人情绪未得到充分照顾以及同理心对待所出现的误解。
至于北医附医本身情况,院内医疗争议处理人士指出,目前争议最大宗是神经外科和骨科,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不外乎主要是病人有使用价格比较高的自费医材,术后病人恢复情况不如自己预期,所以充分沟通相当重要,要请医师再三与病人沟通,发现期待过高情况要把相关限制与可能情况说明清楚。
魏柏立表示,医病也要医心,主动倾听与解释是化解病人不安的第一步,病人与家属面对复杂的医疗决策时,往往会感到困惑、焦虑甚至恐惧。因此,医疗人员应该主动倾听病人的需求与担忧,并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向病人解释其病情、治疗选项以及可能的风险,让病人充分了解治疗过程,并参与决策,不仅有助于化解病人的疑虑,更能在医疗过程中增进互信。
北医附医院长施俊明表示,医疗人员于高强度的临床工作中肩负解释病情的责任,犹如翻译官的角色,近年来民众的医疗知识持续提升,对于医疗成果的期待也日渐加深,面对医疗需求的多样化与挑战,医疗机构除了持续提升专业能力、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医疗人员如何加强医病沟通、完善医疗风险管理及心理韧性关怀,是当前医院管理的重要挑战之一,也盼能透过制度的优化与沟通的强化,有效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