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煎鸡胸也能当国宴菜?它藏新加坡「养肉救国」大商机
吃鸡原来不用盖一个养鸡场?越来越多生物科技新创,用细胞培植等方式,生产出货真价实的肉。(图/Good Food Institute官网)
一个缺地、缺水的小国,若要避免断粮、守住粮食安全,该怎么做?
答案,是「养肉」。
它9成粮食靠进口
科技造肉提高自给更拚外销
全国仅不到1%的农地,90%粮食靠进口的新加坡,在2020年,成了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核准贩售「细胞培植肉」的国家,这决定轰动全球,美国福斯新闻用「创造历史」来形容。
在通膨、全球缺粮的此刻,蕞尔小国因地狭人稠资源少、进口粮食占比高,通常会是最先受到影响的「受灾户」,其中包括新加坡,还有台湾。台湾粮食进口占比虽比新加坡低,但也高达7成,同样可能受到粮食危机冲击。
但新加坡已拿出办法,用细胞培植肉对抗危机。这种肉不是素肉、假肉,而是货真价实的鸡肉。科学家取鸡的肌肉干细胞,在实验室生物反应器里养大,过程像酿啤酒,而非养鸡;它吃起来跟鸡肉一模一样,却没有鸡被屠宰,没有树因它倒下。
今年联合国COP27气候峰会上,新加坡政府甚至已在四季酒店宴请8国领袖及代表,品尝细胞培植鸡肉3吃——串烧、炸鸡皮、煎鸡胸。
小国新加坡,正在掀起一场粮食革命,变身食品科技业的世界首都。
智库好食研究所(Good Food Institute)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葛斯克(Mirte Gosker)接受《卫报》采访时说,新加坡「无疑是领先亚洲,甚至全球的替代性蛋白质中心。」
正因为小,新加坡不得不变。
它因粮食多靠进口,易受粮荒和价格波动的威胁。今年6月,只因马来西亚禁止鸡肉出口,新加坡立刻闹「鸡荒」,让新加坡人连海南鸡饭都吃不着。
战乱、供应链动荡会影响粮食供给,气候变迁也提高国家断粮危机。联合国示警,全球人口在2050年逼近百亿大关,粮食需求将大涨59%,全球势必抢粮。
新加坡因此提早布局,在2019年宣布,要在2030年粮食自给率达30%,它一边用科技提高蔬果、鸡蛋产量;一边科技造肉,企图成为全球最大的培植肉出口国。同时,这个计划还能减碳。
根据联合国农粮署,畜牧业占全球碳排快1成5,比全球汽机车加总还高;而量产的培植肉只须用到生产传统牛肉5%的土地、不到3分之1的水,并只排出8%的温室气体。
砸44亿吸引食品科技新创
催生亚洲最大养肉厂
为加速人造肉上市,新加坡推动透明的审查流程与标准,成立「未来食品安全中心」(Future Ready Food Safety Hub),整合研究,协助企业完善数据,走完审查流程,并提供咨询、专业测试和产品安全验证等周边服务。
它透过淡马锡控股成立食品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空间、实验室、前期测试设备,降低新创进入资金门槛外,它还砸了1亿4千4百万美元(约合新台币44亿元)投资城市农业、替代性蛋白质、未来食物等研究。
友善的制度环境和配套,吸引了众多食品科技新创,想以新加坡为舞台,向世界展示火力。
根据《2022年亚太农业食品科技投资报告》统计,今年上半年亚太区360笔食品科技投资交易、逾50亿美元,新加坡排全区第3,仅次于印度、中国,前者国土是它的4千倍,后者是它的1万3千倍。
一个弹丸之地,却至少挤进36家替代性蛋白质公司,募资超过2亿1千3百万美元(约合新台币65亿元),除了知名的2大植物肉巨头超越肉类、不可能食品,还有全球第一个用干细胞技术培养虾蟹的新加坡新创美味肉品(Shiok Meats)。
在COP27晚宴上,为各国元首提供培植肉菜肴的公司,也是以新加坡为据点的旧金山培植肉新创好肉(Good Meat)。
好肉是全球唯一获准贩售的细胞培植肉,其母公司Eat Just去年获得高达2亿6千7百万美元(约合新台币80亿元)的培植肉投资,创业界纪录,它宣布要在新加坡盖亚洲最大的培植肉工厂,预计2023年启用,年产数万磅。
只是,新加坡抢先布局,多数国家仍在后方观望。原因,一是成本仍高,二是消费者接受度不明朗。但,新加坡小,没有传统畜牧供应链压力,却也成了它的助力。
回望台湾,去年因疫情、气候影响,粮食自给率不升反降;政府分析,这是因台湾货在价格上无法与进口粮食比拚。不过,归因消费者只是其一,但这限制,应该有更具创意的方式突破,而非两手一摊。
新加坡的解法,未必适合台湾,但它积极面对危机的精神,仍带给我们启发:当你清楚自己的劣势,有时,反能比别人布局更远、起跑更早,原本劣势将成为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优势。
商业周刊18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