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中心好感度 台大、林口长庚、台北荣总 最受青睐

全台医院民众好感度调查」发现,台大医院第一,林口长庚第二。(杨兆元摄)

《远见杂志》2017全台医院民众好感度调查。 图:远见杂志提供

六月底,两位林口长庚急诊室主任遭免职风波,引爆近40位林口长庚医师集体请辞,全台各大急诊室医师们更集体串连声援

根据《远见杂志》最新进行的国内首份「全台医院民众好感度调查」发现,林口长庚在全台民众心中,是仅次于老大哥台大医院的第二好感度医院。如今,连林口长庚都爆发医师与管理阶层的严重隔阂,是否显示台湾医疗环境已到崩坏边缘?

今年以来,卫福部健保署最重要的新政策之一是推动分级医疗与转诊制度,希望民众小病不要蜂拥到大医院,让大医院发挥治疗急重症功能,以免浪费医疗资源。但是根据《远见杂志》这次「全台医院民众好感度调查」,发现民众对分级医疗的认知度仍显严重不足。

台湾目前共有479家不同等级的大小医院,但国人心中认为最好的医学中心区域医院是哪一家呢?《远见杂志》调查发现,在医学中心部分,台大医院、林口长庚、台北荣总分居前三名,虽无太大意外,但有许多数据值得深思。另外,在台湾83家区域医院中,《远见杂志》依各地区民众票选,共选出45家。

本调查于2017年2月到4月进行,在有效问卷达1万3000多份中,同步询问各地民众认为所在地最好的区域医院是哪家?并且从中抽选1122人,询问他们心目中全台最好的医学中心是哪一家?由于今年2月,原宜兰县长林聪贤转任农委会主委金门县连江县没有医学中心,为避免评比失准,只调查这三县市以外的19县市,也不提示医院名称

毫无意外,全台民众心目中最好的医学中心,由台大医院拔得头筹,且得票高达37.7%。第二名是林口长庚,得到14.6%的票数,前两名即超过一半。第三、四、五,则分别是台北荣总、台中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与高雄长庚。

观察民众票选的前五大医学中心,和申请健保给付的顺序与医院赚钱多寡,十分接近。它们的床数都超过2000、3000张,医疗仪器设备新颖,规模庞大,加上有医学院当后盾,教授级医师驻诊,容易吸引病人

成立近40年的林口长庚有3700床,床数和申请健保给付皆居全台之冠,曾经多年是赚钱最多的医院,一直到2015年才被盈余有20.84亿元的台大挤下。票选第四的中国医药大学附医,2015年整体盈余排第二;票选第三的台北荣总,盈余则是第四;盈余第五则是票选十名内的彰化基督教医院。

从调查中发现,全台民众对医学中心有高度的认知,近七成五能够回答出医院的名称,20~39岁者,有近一半认同台大医院,年过六旬者也最认同台大。自从全民健保实施以来,由于看病方便又便宜,民众总喜欢到医学中心跑,导致民众对医学中心十分熟悉。

因此,全台中小型医院,也纷纷立志想成为医学中心,可享有健保较高给付,对医师也更有号召力。尽管历任卫福部长在上台时,都感叹全台医学中心数量太多,想限制成长,但是,当他们下台的那一刻,医学中心却总是愈来愈多。

数一数,全台湾医学中心共19家,但若把他们的附属分院儿童医院加起来,共有26家。平均不到100万人就有一家,33万人口的花莲县就有一家慈济,相较国际平均200万人才有一家医学中心,台湾的医疗资源十分丰富。

有趣的是,医界仍不断追求卓越。由于全台医学中心饱和,必须维持现有19家,卫福部碍于民代和各地县市长希望增加医学中心的压力,近年来想出了「准医学中心」的新名称,一方面健保署不必提高医院给付,却让医院能证明具有医学中心的实力。

经过半年评鉴厮杀,双和、台北慈济没有如愿成为医学中心,却升格为准医学中心。外界传言,今年,中部的童综合、彰滨秀传、台大云林分院、大仁慈济也想跟随。只是,当各医院争当医学中心的同时,也导致国内医疗服务愈来愈大型化。大医院不断增建房舍、买新仪器,以扩大版图。

医界专家认为,医疗体系呈现倒三角形,是政策造成。由于健保允许民众自由就医,三角形顶端的医学中心挤满人,分院愈来愈多,规模愈来愈大,但一旦医学中心无限制长大,将挤满更多病人,也失去小诊所看小病、大医院看大病的意义,具有转诊功能的区域医院、地区医院将消失殆尽。

本次《远见杂志》针对全台民众医院调查发现,当问到医学中心问题时,高达七成五的民众可以顺利回答。但当问到民众心目中各地区医院哪一家比较好时,全台高达1万3000多份有效问卷中,竟然有一半到六成比例的民众无法顺利回答问题。

这一半比例民众,大多不了解台湾的医疗分级制度,对于什么是区域医院,缺乏认知。即使电访人员再次解释,北北基、中部、南部仍有五到六成受访者不知道或没有回答,而桃竹、东部一带,也有超过三成民众无法回答。

今年3月,健保署推出分级转诊制度,希望民众清楚区分医学中心、区域医院、地区医院、诊所四级分级医疗,小病先在地方就诊,不要一下子就往大医院跑,因此调涨未经转诊就直接到医学中心就医的部分负担。

但《远见杂志》本次调查显示,民众对医疗分四级的制度,显然认知有限,可能只清楚医学中心与诊所,但对区域医院与地区医院的分级方式,仍十分陌生。

近20年的统计资料也显示,台湾医疗体系发展形成M型化(表4),也不利落实分级医疗转诊。过去20年来,台湾医学中心数目成长两倍。区域医院也从52家增加到83家,成长六成。但是,小型地区医院从544家减少到370家,降幅为三成二。诊所则增加三成。医界人士建议,政府应壮大位于三角形中间的区域医院、地区医院,才能分散医学中心的就医人潮

卫福部医事司司长石崇良表示,政府从2009年加强区域医院和地区医院的功能,推动「急救责任医院」制度,与附近的医学中心形成团队合作网络,视病情轻重互相转诊。其中,共有19家区域医院通过能力评鉴,成为重度级急救责任医院。

检视这19家区域医院,其中有不少医院在本次调查中脱颖而出。例如双和医院、台大云林分院、义大医院,都被民众票选为北北基、中区、南区好感度前十名的区域医院(表2)。这三家医院多是年轻医院,营运不过十多年,具急救能力,又有医学院教授治病,自然受到欢迎。

至于坜新医院、门诺医院,则被政府列为中度急救责任医院,获民众选为心目中当地桃竹地区与花东优秀的区域医院之一(表2)。位于桃园镇区的坜新,在2008年5月成立中风治疗中心,后来扩大编制,可以照顾重症病患;门诺则以妇产科闻名。

健保实施22年,原先设计的分级医疗,始终没有兑现,反倒造就大规模的医学中心。目前推动的电子转诊平台、家庭医师计划能否扭转情势?有待时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