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米其林》青睐日本料理

「IMPROMPTU BY PAUL LEE」才开幕半年多便在今年摘下1星,图为「鸭肝白巧克力面包布丁」。(IMPROMPTU BY PAUL LEE提供)

「态芮」不仅在做菜技艺了得,也擅长透过食物的不同味道交叠给它新生命,或许这是态芮今年能进步到2星的关键。(取材自脸书

颐宫」今年蝉联台北米其林唯一的3星餐厅,成为最大赢家,图为招牌料理鲍鱼鹅掌。(颐宫提供)

《台北米其林指南2019》昨举办媒体发布会,米其林指南国际总监Gwendal Poullennec与本届米其林1星、2星、3星餐厅主厨合照。 (卢祎祺摄)

「MUME」今年维持1星不坠,料理不仅美味也赏心悦目,图为「胭脂虾/甜豆番茄」。(MUME提供)

「RAW」自去年的1星晋升2星行列,图为今年春季新菜「䲠‧陈年菜脯紫苏梅」。(RAW提供)

山海楼」去年搬迁至新址后重新开幕,还原30年代经典台菜,今年首度摘下米其林1星。(取材自脸书)

《台北米其林指南》星级餐厅名单

《台北米其林指南2019》10日揭晓备受瞩目的星级餐厅名单,今年上榜的24家摘星餐厅中,以日本料理拿下7家仍占最大席,等于是对国际饕客宣告,来台湾最多好吃的料理是日本菜。《米其林》国际总监昨受访时,竟无法指出评鉴台北美食秘密客中是否有台湾人,只表示新手最少需经3年培训,换句话说,这份被台湾人追捧迈入第2年的摘星榜单,很可能都是外国人来告诉读者什么是台北的推荐美食。

宫中餐厅今年蝉联米其林3星的宝座,《米其林》国际总监Gwendal Poullennec指出,颐宫符合了每个3星餐厅都必备米其林最重视的「一致性」,且必须整份菜单都是美食,「还要提供独一无二的创意餐饮体验」,显见要摘下米其林最高荣耀的3星,创意、创新皆是必备条件。

秘密客国籍成谜

《米其林》被欧美人奉为「美食圣经」,然而,即便《米其林》称评审员皆严格受训,且皆遵循着全球统一的5大评鉴规则,但如何做到其中的「撇除个人口味的喜恶」却像自由心证,加上不具名、不显示国籍、评分透明化特性也让秘密客评审模式受质疑,评审员来自何方?指南中的美味该由本地人决定?还是外地人说了算?

既然评鉴台北美食的秘密客很可能全是外国人,就不难理出米其林的评鉴逻辑。日本料理在国际间是最普遍能被接受的亚洲美食,日本也是米其林进驻亚洲的首站,因此法国总部几乎以日本的选评标准为范本,当外国秘密客不能选出他们能理解的「台湾味」时,很自然地就会退回舒适圈,转而表扬他们最能理解的日本料理,连带日料成为米其林心目中台北美食的主流。

但当台湾厨师将米其林视为至高荣耀的同时,今年一上榜就拿到2星的日本料理餐厅鮨天本,昨却连出席领奖都不愿意,官方给的理由是主厨天本升吾事务繁忙,但同业却不小心透露他是跑去打高尔夫球,原来他的家族早已视摘星为家常便饭,哥哥更是《东京米其林》2星名厨,天本升吾对米其林根本毫不在意。

创新料理成条件

综观今年新上榜和星级被升等的餐厅,虽有新添2家台式餐厅山海楼、台南仔面,但其余大多都为提供「创新料理」的餐厅,如由1星升为2星的态芮、RAW,新摘1星的IMPROMPTU BY PAUL LEE、logy等,然而创新料理往往多有融合西方料理元素,很可能是因此较对外籍评审员的胃口与评鉴逻辑,才雀屏中选。

米其林去年曾承诺会增加台湾评审员,但Gwendal昨受访时始终无正面回应此事,包含评审员的数量或国籍比例皆三缄其口,仅保证每个主要城市由5至10个国籍的人组成评选团队,不断强调「秘密客系统」的神秘性。他表示,秘密客1年需走访350至450间餐厅,因此每扩展1个米其林美食城市就会招募新成员,并包含当地饕客,但最少需经3年培训,会先将他们送到世界各地拓展对美食开放心态,他以东京为例,最初大多由国际评审员辅佐,再陆续加入当地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