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失势 艺界忧心忡忡

图、文/非池艺术

文化部成立近一周年,5/14日台湾师范大学文化行政政策研究室公布《中央政府文化施政满意度调查研究结果》调查,施政满意度仅18.6%,更有4成5民众认为文化部成立一年来,整体艺文风气并没提升。

此外,该调查也指出,在华人地区里「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等地文化艺术排名里,认为台湾位居前三名的民众总数也开始下降,总数为36.9%,其中3.6%的民众认为排名第一;8.9%认为排名第二;24.4%则认为排名第三,与2002年的调查数据相较,十年来从44.8下降至36.9。

2012国是论坛 艺界忧心忡忡

不只民众对台湾文化艺术的国际排名信心下降,艺界人士也开始对台湾艺术的国际能见度忧心忡忡。今年文化部举行「2013文化国是论坛」,讨论视觉艺术界资源分配、艺术政策,与建立国际网络议题

论坛中,前中华民国画廊协会理事长张学孔即告诉在场艺界人士,他从产业界审视台湾艺术,在「台湾的艺术品收藏」与「国外的拍卖市场」的角度中观察发现,台湾艺术已面临到「没有未来、没有目标、没有愿景」的重大困境

他更举例说明,在去年香港「佳士得」、「苏富比」国际艺术拍卖会上,「台湾艺术家几乎全军覆没」。台湾艺术拍卖品在国际拍卖会上屈指可数,国外的艺术交易资金更没有流进台湾,甚至连台湾企业家也宁愿花费两、三亿,来收藏中国艺术家赵无极作品,却不收藏台湾艺术家的作品1990年代,台湾的艺术市场曾是亚洲艺术市场的明星,国际拍卖公司「佳士得」、「苏富比」纷纷进驻台湾。那时日本艺术市场开始下坡,台湾艺术市场则凭着经济发展快速成长。

国际失势 得从税制开始谈起

但「佳士得」、「苏富比」落脚台湾不久后,却因台湾不友善的税制,2000年前后相继撤离台湾,前往香港。自此,台湾艺术拍卖市场逐渐失去了国际拍卖公司的关注,再加上艺术品买卖高税率,使拍卖市场走了十年的下坡。

这个税制问题,乍看只影响艺术拍卖市场,但其实关乎整体艺术生态。去年高雄市美术馆举办「2012美术馆国是论坛」,台北产经研究室执行长石隆盛接受访问时曾表示,艺术品拍卖市场是否蓬勃,与艺术品交易流动顺畅与否,关系密切

艺术家创作艺术品后交付给画廊销售,收藏家则透过画廊购买艺术品。收藏家要转售艺术品时,常透过拍卖公司与其他藏家交流。拍卖市场若不蓬勃、税制不良,藏家若无法顺利透过藏品买卖获利,便连带降低市场的艺术品需求。艺术品的市场需求一旦降低,藏家向画廊购买新画意愿便会减低。画廊画作销售不易,艺术家也不易销售画作。

没有良善的市场机制,也造成藏家只愿保险投资重量级艺术家,使新锐艺术家难以生存,更让许多有实力的台湾藏家、国际藏家把焦点离开台湾,前往环境更友善的香港市场交易,使台湾艺术市场日益缩减。这样的恶性循环,日益掏空艺术发展的整体地基。…更多内容请看http://artemperor.tw/focus/199

非池中陪着你 艺术零距离